主页 > 美食烹饪 > 藏福

藏福

2023-10-05 08:26

脏腑是人体五脏六腑和主要脏腑的总称。脏腑与脏腑有一定的区别。 “脏腑”二字,古人写为“脏腑”。 “藏”是隐藏的意思,如矿藏、储藏; “福”是聚集的意思。凡是物品聚集的地方都称为房屋。中医认为五脏的功能最为重要,其功能为藏精,故称“藏”;六腑的功能相对次要,其功能是藏传,故称“腑”。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脏是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此外,还有心包膜,是心脏的外层卫士。其功能、病理也与心一致,故常与五脏相比较。

五脏的生理功能

①心。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云:“心,生命之本”。由此可见,心是人体生命的中心。心脏的健康关系到整个人体的安全。

心藏神:心主管人体一切脏腑肢体,以及精神、意识活动,所以心的作用最为重要。

心能带动全身血液循环:心脏是全身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之所以能源源不断地流向全身,全靠心脏的活动。

心与舌关系密切:古人认为心开窍于舌。心脏的某些病理变化可以通过舌头的变化反映出来。例如,舌质红紫、舌尖糜烂,说明心有热;舌质苍白,表示心力不足等。

②肝脏。肝为将官。古人将肝脏比喻为一国之将,具有抵御外来侵略、谋划对策、抵抗侵入人体的疾病等功能。

肝脏能藏血:人休息、平躺时,肝脏会储存血液。当活动需要时,它又回到脏腑经络。因此,肝脏可以储存血液,并且似乎具有调节血容量的能力。影响。临床上,如果有些因愤怒引起吐血的病例是“肝不藏血”引起的,治疗时常在止血药物中加入一些平肝药物,往往能取得一定的疗效。另外,肝脏本身也需要血液的滋养。肝血不足,可引起肝阳过盛或肝火旺盛。

肝主全身筋:古人认为肝主全身筋(筋约相当于现代的筋),所以肝与屈曲关系密切。以及肢体关节的伸展运动。临床上,患者出现四肢抽搐、痉挛、角弓反张等症状,都认为是肝、筋的病变。

肝与目关系密切:古人认为肝开目,从眼睛的变化可以观察到肝脏的某些病理变化。例如,临床上出现的眼部红肿痛等问题急性发作,多是由于“肝火上盛”所致。慢性发作的头晕或眼睛干涩,多是“血不养肝”所致,治疗以治肝为主。

③脾。脾是人体主管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脾属土,因为土是万物变化生长的根本发源地,万物赖以生长在土地上的东西为生。脾脏也是如此。脾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脾健康了,就能很好地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然后供给全身。如果脾功能不好,就不能很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人就会逐渐消瘦、衰弱,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或皮肤肿胀等临床症状。所以中医说,脾为后天诸病之本。

脾主全身血液:脾有控制血液在正常血管中运行的功能。如果脾的功能出现异常,血液就不能正常运行,成为出血病变。因此,临床上对一些慢性出血患者采用健脾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非常好。

脾与肌肉、四肢、唇部关系密切:因为脾负责消化吸收营养,脾的功能好,那么营养吸收得好,人的肌肉就会丰满,故四肢有力,唇红;如果脾脏的功能不好,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吸收,就会出现肌肉消瘦、口唇淡白、四肢活动无力等症状。

④ 肺。肺主掌人体之气,具有呼吸的功能。一方面,这里的气是指空气,通过呼吸吸入肺部;另一方面,气是指空气,通过呼吸吸入肺部。另一方面是指水谷之气从脾吸收并输送到肺。两种气在肺里结合,成为另一种“真气”。 “真气”是人体机能活动的根本动力。人们依靠它来生存。真气灭了,人就会死,所以非常重要。

肺与鼻关系密切:古人认为肺开窍于鼻,因为鼻是呼吸的​​门户。肺部疾病常常会影响鼻子,例如感冒和咳嗽,常常会导致鼻塞。

肺与皮毛有关:皮毛是指身体表面的皮肤和毛发。肺与皮肤表面的毛窍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容易感冒感冒的人,皮肤质地一定很松弛,很容易受到风寒的影响。感冒后会出现咳嗽、气短的症状;另外,在治疗过程中,对于感冒、咳嗽、气短的患者,在早期采用中医治疗时,采用发汗皮肤的方法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说明肺与气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密切联系。皮。

肺与声音有关:中医认为肺为发音器官。肺部疾病常常会影响声音,例如普通感冒和咳嗽,声音嘶哑很常见。

⑤肾。肾能藏精。精华有两种类型。后天之精是指脾经消化吸收食物后所获得的营养物质。一部分供给全身的需要,另一部分储存在肾脏中,以备身体偶尔的需要。这是后天的本质;先天之精是指肾本身的精气。它有两个功能。一是繁衍后代,二是控​​制人体生长、发育和衰老的生命过程。所以中医说肾为先天之本。

肾与骨、骨髓有关:中医认为,骨、骨髓的充沛与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临床上存在腰部弯曲、背部无法挺直、双腿无力、无法站立的骨痿病例。 ,是肾虚不能滋养骨髓所致,所以治疗时必须给予补肾药物。

肾与脑有关:因为肾与骨髓有关,而骨髓最终又与脑汇合,中医称脑为髓海,所以肾与脑是间接的关系连接的。临床上,对于智力下降、头晕健忘的患者,补肾药物可以有效。这是理论基础。

肾开窍耳:这在临床上也能得到证明。例如,肾虚的患者常常会出现耳鸣的症状。有些耳聋患者给予补肾药物即可有效。可见肾与耳的关系密切。

⑥心脏包膜。心包膜是心脏的外层防护罩。它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心脏免受疾病的直接侵袭。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心如一国之君,不能为疾病所侵。如果心脏受到侵犯,人就会死亡,所以如果你生病了,心包就取代了心脏。另外,古人认为心包还可以代表心脏执行某些功能,因此其功能与心脏类似。

⑦五脏六腑的关系。人体的五个内脏器官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五脏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制约。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平衡。为了解释这个道理,古代医家运用五行说,将五个脏腑分为五行,并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五行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器官的功能如果过度活跃或者不足,就会造成束缚或者束缚。被束缚之间的关系导致发病。例如,肝木过多,必然抑制脾土,就会出现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治疗时宜用平肝木、补脾土的药物纠正。如果脾土的功能不足,不能生水,水就会滞留在体内,难以运出。临床上会出现水肿、便溏等症状。治疗时应使用健脾、利尿药物,恢复脾的调水功能。疾病就会消失。这些都是从五行及其制约的角度来解释五脏之间病变的影响,从而应用于临床。

六腑的生理功能

①胃。胃可以接受食物和饮料。食物通过口腔进入胃并暂时停留作为储存场所。一段时间后就空了,以后还能再吃,好像永远也吃不饱一样。因此,中医称之为水谷之海。胃的容量就像大海一样,可以容纳很多东西而不溢出。胃蠕动对食物有初步消化的作用:食物进入胃后,经胃蠕动分解后,可起到初步消化的作用。

②小肠。小肠的主要功能是分离澄清和浑浊的食物。食物在胃中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进一步分离清浊食物。所谓清,是指食物的精华,吸收后能滋养五脏六腑,储存起来;浊是指渣滓、无用之物,通入大肠排泄,渣滓中的水分被吸收,返回膀胱。因此,小肠的疾病主要表现在小便和大便上。

③ 大肠。大肠是传导器官,起着传导作用。小肠中未被吸收的浑浊物,从小肠变成粪便,排出体外。

④ 膀胱。膀胱管理消除尿液。膀胱是储存尿液的仓库,满了就排出。临床上,如果出现尿失禁或尿梗阻,则与膀胱有关。另外,尿液与津液也有一定的关系(津液,一般指体内正常的水分,有时也指水谷消化后含有营养物质的液体,具有滋补整体的功能)身体)。当大汗淋漓或严重呕吐、腹泻时,津液大量流失,导致排尿减少。相反,天冷无汗或喝水多时,津液就会增多,小便就会增多。故也有“膀胱主津液储存”之说。

⑤三灶。它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关于三焦的形式和功能一直存在很多争论。一般来说,三焦的作用有两个方面:

气血运行:让气、血、津液等食物之精气,在皮肤与脏腑之间循环。

疏通水道:三焦可以循环水,将多余的水向下输送到膀胱,就像水沟一样。

⑥勇气。胆主要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活动和性格。大多数人也有这样的观念。胆怯、做事优柔寡断的人,被称为胆怯;做事果敢、果断、勇敢的人被称为大胆。可见,勇气与人的思想活动有一定的关系。

⑦六腑之间的关系。人体六脏之间主要存在着传导关系。食物从胃到小肠,然后到大肠;三焦与小肠皆能输送津液至膀胱。六脏之间,正如五脏一样,五行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内脏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相互配合,形成夫妻关系,即肝配胆,脾配胃,心配小肠,肺配大肠,肾配大肠。膀胱,心包对应三焦。无论是生理上还是病理上,它们都是密不可分的。内脏有了疾病,必然会影响到与其配合的器官。因此,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①肝与胆的配合关系。胆囊附着在肝脏的下方,两者关系密切。肝脏和胆囊具有相互支持的功能,因此肝脏疾病往往会波及胆囊。治疗时平肝药也可以泻胆,泻胆药也可以平肝,可以通用。临床上,部分患者出现寒热、胁痛、胸闷、口苦、呕吐等症状,很难区分是肝病还是胆病。常称为肝胆经之热。其实细分意义不大。因为两者的治疗方法基本相同。

②脾胃的配合关系。胃负责受纳水谷,消化食物,脾负责运化,传递水谷精微。两者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营养、吸收、运输的任务。两者缺一不可。所以,如果一方生病了,就会互相影响。例如:胃有病不能进食,脾就无法完成其运精的任务。脾有病,胃虽能食,但不能运,只能运至肠直接排泄。临床上会出现腹泻症状。

③心脏与小肠的配合关系。当心脏有病变时,病变常波及小肠,如舌红、舌尖破裂等,一般属心火,但常伴有尿短赤、尿血等小肠热的症状。因此,在治疗时应采用清心利尿的方法,使心、小肠内的热气全部通过小便排出。

④肺与大肠的配合。肺部疾病可传至大肠;它可以帮助大肠,也可以治疗肺部疾病。临床上,一些痰涎壅肺的哮喘患者,通过使用泻药疏通肺气即可治愈。

⑤肾与膀胱的配合关系。津液变成尿液,需要经过肾脏的气化,才能输送到膀胱正常排泄。因此,临床上遇到小便不通时,可通过温肾膀胱之气,恢复气化功能,小便通畅来治疗。

⑥心包膜与三焦的配合关系。三焦为五脏六腑的外卫,心包为心脏的外卫。它们共同发挥着保护主要器官的作用。两人关系密切。

中医脏象理论主要解释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部分内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范畴。这些中医理论虽然不像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描述那样详细和系统,但主要是临床经验观察得出的结论,因此对临床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根据这些指导原则进行诊断和治疗。病,能收到良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