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学艺术 > 第40章:相反的是道之动,弱者用道

第40章:相反的是道之动,弱者用道

2023-10-06 18:31

相反的是道的运动。被弱者利用。世间万物皆生于有,有又生于无。

【译】

“道”的运动是循环运动变化,其作用微妙而微弱。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从看得见的有形的品质中诞生的,而看得见的有形的品质又是从不可见的无形的品质中诞生的。

【简介】

“道”的规律是不断循环的。弱点是道发挥作用的关键。一切有形事物都依道而生长、运动,但道却是无形的、空虚的。所以老子说:“世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分析】

在这一章里,老子提出了几个重要的结论:一是“反者道之运动”,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运动都是相反的。方向。一是“用道为弱者”,“用道”就是道的运作方式。以弱代强,是因为“反之则动道”。利用弱点可以让你变得更强,相反,利用强项可以让你变得更弱。第三点是“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在这一章中,老子重申了道与德的关系:道不仅是无形的,而且是无言无为的。人们无法真正理解它。人们所能理解的只是道的德性而已。因此,德是道的属性。

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是循环往复的,我们周围的事物也处于永无休止的运动变化状态。蝉皮挂在树枝上,却不见蝉的踪迹。我们环顾四周,蝉鸣声从树叶深处传来。原来,它的翅膀已经长硬了,它躲在树叶深处唱歌。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夏天的过去,它的生命已经结束,第二年夏天蝉声又起,周而复始,不知疲倦。

老子也说:“道是弱者的”。这句话的意思是,道在发力的时候,用的是弱法。它顺其自然,让一切事物按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它从不干涉或强加自己的意志。这是留给万物自由发展的空间。道生万物,但不主宰万物,不以万物为己有,也不使万物受制于自己的力量。天下的统治者如果能够遵循道,遵循道的实践,用弱手段来治理天下,那么就一定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戴和爱戴,使人民臣服。

由上可见,道的德性是互惠、柔和。世间万物皆由道而生,自然应符合道的德性。只有这样,它才能正常生长、发展和运行。一旦违背了道的美德,就会被道所抛弃。这是因为一切事物都是由道孕育和产生的。这正应了老子在《道经》一章开头所说的:“有,万物之母”。

“世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大道的孕育状态来自于混沌未开的虚无状态,这与第一章中的老子正好对应。所谓“无”,谓之天地之始。这样看来,道的德性就是指虚无的状态。人类在宇宙中就像沧海一粟,那么渺小。我们愿意夸大个人存在的价值。这是一种迷惑行为。人一旦产生妄想,就会违背自然规律,任意妄为。肆意行为是一种公然叛逆的行为。这种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污染环境、砍伐森林、肆意狩猎等。如果人类认为自己强大、有智慧,就会犯傲慢的错误。这也是无知的表现,其结果将是自我毁灭。一个人怎样才能避免自我毁灭的结果呢?这就需要人们清晰地评价自己,及时反思自己,遵循自然之道,懂得生死是自然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因迷惑而自我毁灭。

人的一生是一段短暂的旅程,从起点出发,最终回到起点。这个循环是不可逆转的。它不会以人们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有生有死。 ,这是道的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无法改变。既然我们无法改变生老病死的规律,为什么不坦然面对呢? ?它与不劳而获相反。行则知无,则物相通,故曰“反则道之行”。弱者与弱者同强,不可穷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依赖于存在而生存。事物的开始是无基础的。如果你想拥有一切,它就会变成一无所有。

高的必须与低的比较才能变得高。只有低贱的服务和衬托,才能在高贵中体现高贵。存在以非物质形式发挥作用,回归事物的本质。如果一切事物都能知道自己其实是虚无、不真实的,那就不再有限制和障碍了。所以,万物回归本质,是道家法则所形成的运动。弱是一种符合道的认识状态,是道的体现,所以它来不及灭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物质根源。这些物质事物的本源是虚无。如果你想保留存在,就必须回到最初的无状态。

苏澈《老子解》

回归自然,寂静无声。然而,它是静止的,一动不动的,因为感觉,它与世界相连,运动从自身开始。道是无形的、沉默的。世上没有像道一样的弱者。然而,世界上并没有最强的人。故能用万物。世人不知静即动,弱即强,故谓物自生。世间万物,皆知母控子,却未闻子控母。

当你恢复本性时,你就会平和、安静、明白世间的道理。那么变化就会按照道的规则自然发生。道没有形象、没有声音,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弱到没有形象、没有声音。然而,世上的强者不能影响或伤害道,因为道对万物都是有用的。世人不知道静态的事物也可以表现出运动,弱小的事物也可以有强大的一面,所以人们在评价事物时,只谈论具体事物的具体表现。世间万物,只听说过母亲影响孩子,却没有听说过孩子限制母亲。

【经典释义】

“反之即道之动”。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方法:一种是矛盾的对立面各自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另一种是矛盾的对立面各自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二是说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是循环的。事实上,这两种解释是相互关联的。正如第二章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辅,长短相罚,高低相辅,音声相辅。”彼此和谐,相继相随,才有永恒。”万物都在循环中运行,其所表现出的特性,如高低、长短、难易、有无,自然也在这个循环中,相互转化、有盛有衰。

一棵树从水和土壤中吸收养分,从一颗种子变成了参天的柱子。无论它是什么样子,由什么构成,或者存在多久,它最终都会腐烂,变成土壤。 。一个人出生、成长、死亡,无论长相怎样,寿命有多长,无论是帝王还是乞丐,是圣人还是平民,最终都会归于尘土,一切荣辱归于尘埃。 ,悲伤和欢乐都会消失。一个家族或者一个帝国就是这样。它上升,变得强大,衰落,最后从世界上消失。得道之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不会去追求那些浮华多余的外在事物,不会在意那些如尘埃般的名利。他们遵守简单而细腻的自然规律,享受生活的美好。

当然,当我们认同老子万物皆循环的观点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局限性。冲突双方都在不断地转变,但这种转变并不是完全不间断的,也不是完全自由的。转型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可以改变外部条件,从而对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人无论如何都会死,只是有的人死重于泰山,有的人死轻如鸿毛;生活习惯好的人可以长寿,生活习惯不好的人可能英年早逝;一个国家遇到了一位明智的国王。你可以政治上清明,但遇到懦弱的国王,你的政局就会混乱;遇到回春王,可以恢复力量;当你遇到一个淫荡暴虐的国王时,你的崩溃就会加速……懂得“保全部下”、“保全羞辱”,并不需要人们不肯上进。而是要有安贫乐道的心态,不被过度的欲望所蒙蔽、败坏。知道“循环往复”的原理也是一样的。它不允许人们听天由命、安于现状,而是根据客观规律来追求荣耀和进步。

弱是道发挥作用的关键。生命从弱开始,发展到强,就会衰落。所以,那些看似弱小的人,往往有着更强的生命潜力。只有弱小,才能随波逐流,不断进步。一根绳子穿过一棵树,一滴水穿过一块石头。弱者往往比强者拥有更大的力量,因为它们更可持续。例如,中国武术的精髓——太极拳,就是以柔克刚的典型例子。它提倡化柔为刚的做法,以及如何以四两搬千斤。与那些以力量压制他人的武功相比,它的持续力更强。石头极其坚硬,而水却极其脆弱,但往往是水塑造了石头的形状,尤其是它们凝固时缓慢释放的巨大力量,常常将坚硬的花岗岩劈成两半。

“世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呼应第一章“无名,万物之始;名曰万物之母”。 “有”更注重物质性,“无”更注重精神性。人类不同于野兽和昆虫。他们是物质的,需要衣食住行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但与此同时,人类也是有灵性的。人有思想、有理想、有道德、有原则……对人来说有精神和物质的问题。根本的东西是什么?这是一个自古以来争论不休的“神秘莫测”的问题。老子认为“无”是“有”的本源,但我们必须看到它的局限性。物质和精神的物质对于生活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很多人过于追求精神上的东西而无法在世上生存;但在现代社会,太多的人太注重物质的东西。因此,老子重视“无”的思想在今天尤其值得思考。

【哲学延伸】

“对者为道之动,弱者为道之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按照“道”运行的。这种运动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重复的。事物盛衰、盛衰、强弱;万物都有生、灭、枯、盛、发展、衰落的过程。只有了解了“道”的变化规律,才能更好地认识世间万物,认识人生的酸甜苦辣。

每个人都希望一生永远一帆风顺。这是不现实的。当你走得很高的时候,你就不可避免地会跌倒。当你走得快的时候,你难免会绊倒。你可以体会到,生活只有通过这些反复的变化,才能从容地面对各种艰辛和挫折。所以,得道的人不会因为一时的成功和荣耀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也不会因为一时的失败和屈辱而自暴自弃、怨天尤人。他们知道荣耀是暂时的,苦难也是暂时的。无论多么崇高、多么美好的荣誉,它都会过去,无论多么痛苦、多么悲伤的黑暗,它都会结束。所以,他们都有一颗不为恩惠、为屈辱的心,能够时刻保持淡泊、平和的心态。

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苦难面前选择投降,而没有勇气等待黑暗过去、光明到来的那一刻。历史上的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他们不向困难屈服的坚韧和坚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正是因为历代先贤的顽强拼搏精神和永不放弃的民族信念。

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曾说过:“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印度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说过:“如果你因失去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星星。”四时循环,是道,是昼夜重复的道。道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没有远近之分。不同人的命运之所以不同,并不取决于外部环境。关键是他们如何对待道,如何对待生活中的事物。各种困难和痛苦。如果你为自己身处冬天而感到遗憾,那么你永远不会感受到白雪的圣洁,也不会感受到满怀希望等待春天的美好;如果你因失去太阳而痛哭,那么你将永远体会不到黑夜的迷人和星星的辉煌。

孔子与弟子曾周游诸侯国。到了陈、蔡两国之间,就被两国围困,进退不得。被围困期间,他们连吃的东西都没有。他们已经七天七夜没有吃东西、没有水了。有些人饿得起不来。弟子们纷纷露出怨恨之色。孔子是唯一一个面对困难仍坚定不移的人。他仍然敲鼓、弹琴,向弟子们传授礼乐知识。子路和子贡看到老师这样,很不高兴。他们互相埋怨说:“夫子被逐出鲁国,不能留在魏国,差点在宋国被杀,又被围困在陈蔡之间。杀他的人,不犯罪侮辱不禁,他还弹琴唱歌,难道君子没有羞耻心吗?”孔子听了,就把他们叫进屋来,对他们说:“寒冬将至,霜降将至,只有雪落了,才知道松柏有多茂盛。对我们来说可能不是一件幸运的事!”之后,他继续敲鼓、竖琴唱歌。子路等人受老师的影响,忘记了。危险和尴尬。不久,楚昭王派兵迎接他们,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孔子之所以能够在危机时刻保持积极的态度,正是因为他知道贫穷、繁荣、衰落的不断变化是生活中的常事。没有必要害怕苦难,也不必抱怨苦难。你只需要坚定地坚持自己的人生原则,永不放弃生活和工作的方式。所有的贫穷和获取都会自然而然地改变,就像冷、热、风和雨的不断循环一样。苦难终将过去,光明终将到来。

史铁生双腿残疾是多么不幸,但他从悲伤中走了出来。这种不幸让他的言语中充满了比别人更深的情感和更敏锐的人生体验;张海迪长大后成为残疾人是多么不幸,但她没有屈服于命运,反而创造了比大多数正常人更加辉煌的生活;霍金病得更重,但他仍然坐在轮椅上思考宇宙最深层次的思想。

任何事物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每个人都讨厌困难和痛苦,并试图避免它们,但他们不知道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他们使无数伟人成为可能。正如太史公司马迁所说:“西伯被捕,表演《周易》;中牛被迫作曲《舂秋》;屈原被流放,乃父《离骚》;左丘双目失明,有” ;孙子生有脚,《兵法》修榜;不韦迁蜀,代代相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文章三百篇,诸圣皆怒而行。”如果你看看困境。如果成功是不幸,那么你将永远生活在它的阴影之下;但如果你把它们当作上帝对你的考验,当作对自己的训练,你会发现它们是成功的阶梯,让你成为更好的人。更强。所以,不要轻易在困难中低头,不要轻易向苦难屈服,要勇敢地坚持下去。黑暗之后的光明很快就会到来。

【道德经】相关文章: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