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历史事件 > 楚国 - 颜德良:楚人对中国的看法及其神话简介

楚国 - 颜德良:楚人对中国的看法及其神话简介

2023-10-11 09:48

楚国 - 颜德良:楚人对中国的看法及其神话简介,对于那些想了解历史故事的人来说,楚国国家——颜德良:楚人对中国及其神话的看法是我很想知道的一个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标题:颜德良:楚人的中国观及其神话


【摘要】发源于中原华夏部落的楚人,在他们托付给楚蛮的土地上艰苦奋斗。他们励精图治,兼并楚夷,兼并越濮,占领了夏国。 “五千里”,从“夷”到“汉”,造就了春秋战国时期强大的楚国和楚人,强大了中华民族,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疆域和疆域。秦汉帝国和形成“汉汉”国家的基础。楚人坚定的中华观,对中华文化的接受和认可,特别是对黄帝血统和中国神话的尊重和认同,是楚人开拓疆土、融合各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国家强盛,回归中国。和行动指南。 ?一体化创造了“江南皆楚地,江南人皆楚人”的盛况。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侠中的霸主。他被称为华南华夏、秦汉帝国的领袖。 “汉汉”的统一和形成,奠定了坚实的领土和国家基础。
1。楚人起源于中原华夏部落
(一)楚人起源简介
江汉楚人①地区建国的楚人起源,学术界圈子主要有“东莱说”、“西边说”、“苗夷说”、“中原北方说”。以郭沫若、胡厚玄等为代表的专家学者,主张楚人是东方人②,认为楚人是“淮夷”、“殷盟”、“属东国”、“出自楚国”。东方”。专家学者,主要是姜良辅、岑仲勉等,提到西域楚人③,认为“楚国的始祖高阳氏颛顼,发源于西北昆仑山”、“盖也”。认为他是西方民族”,“古代楚人是来自亚洲稻田的民族”。以林惠祥、于维超等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持楚、苗夷同属土说,认为“荆人所立之国为楚”,“楚人之祖,三者之祖”。苗族同源。”专家学者,主要是张梦霖、何光岳、张正明等,关注中原北部的楚人5,认为“楚之始祖祝融,发源于中原”, “居住在黄河下游”,“后来南下江汉地区”。
“中原北部”更符合早期民族形成的历史和文献记载。楚人因楚​​国而得名,因与其他民族融合而强大。我们认为楚人起源于中原的中华民族。楚人祖先的活动区域有力地说明了这一观点。?祝融(伯勇)。关于楚人的祖先,《大戴礼记》、《史记》、《国语》等文献都有相同的记载。
钻虚高阳是黄帝的后裔。 《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魏,颛顼之墟,故为地丘。” 《史记•五帝本纪》季洁云:“颛顼皇帝高阳曾建都氐丘,即今东郡濮阳县。”今本《竹书纪年》建尹《地理通释》曰:“颛顼都尉为帝丘,后迁高阳,号高阳氏。”卫,今濮阳县,在河南滑县东南六十里;帝丘,春秋时期属魏,也就是今天的滑县。境内; “高阳城在开封府杞县西二十九里”(《一统志》),即今杞县西南11公里。颛顼死后,葬于敦丘玉山(今河南省内黄县)。由此可见,颛顼及其部族主要活动在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
祝融是帝喾赐予崇礼的皇家称号或官衔。崇礼是祝融,吴徽也是祝融。在《史记•楚世家》中,崇李被视为一个人,但很多文献如《左传》、《国语》、《山海经》等文献都将崇李视为两个人⑥。他们的职责不同,但毫无疑问,他们都担任着火正的职位。祝融是颛顼所生,属黄帝血统。他同样属于炎帝一脉,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属于以炎黄为主的中原华夏集团。 《左传•昭公十七年》曰:“郑,祝融空。”郑就是今天的新郑,黄帝建立了熊氏都城,所以祝融原本就住在河南省新郑市。
有祝融的后裔,被称为“祝融八姓”,《国语•郑语》记载为“季、董、彭、土、虞、曹、贞、糜”,而《世本•帝系》则说祝融的后代有六个姓氏,没有一个姓氏是董姓、涂姓。祝融八姓,可能是由祝融氏族衍生出来的八个氏族。其中:甄姓无后裔;董姓死于夏。昆吾、苏、顾、文等姓氏;秃姓周人,为周所灭;吴姓、郝姓、鲁姓的人;曹姓与邹、鞠姓;春秋时期仍散居于黄河下游地区。米姓,周朝灭商后,在楚蛮之地被封为米号,建立了楚国。祝融八姓及其子孙的地位早已确定。王语哲认为:“除糜姓外,其余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的一小部分,河北定南的一小部分,以及江苏省的山东、西南、西北的一小部分。因此,原来的居住地楚人芈姓应该也在这一带。” [1](P256)李学勤认为,八姓祝融的活动区域大约在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之间。偏向东方[2]。可见,八姓祝融及其后裔最初(商周以前)的主要生活区域是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
楚人的祖先还有“鲁仲六子”。 《大戴礼记》和《史记》中均记载了鲁仲的六个儿子:昆吾、神户、彭祖、惠仁、曹、季连(糜)。鲁仲六子季廉的嫡系子孙建立了楚国,是楚国血统的始祖。吕忠的六个儿子除沉虎外,均被列入祝融八姓之中。因此,陆忠六子的活动区域也应该是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
根据楚人祖先的活动区域,“商代晚期以前,楚国大致以河南为活动区域”[1](P258)。由此可见,楚人的祖先是商末以前的中原居民。他们是炎黄血统,隶属于华夏集团。后来,周成王封熊乙为熊乙王,在楚蛮之地建立了楚国。从此,楚人出现了。楚夷先于楚国而存在,楚人则因楚国而得名。楚国建国之初,只是五十里之外的一个小国。楚人仅指从中原迁徙到楚蛮之地建立楚国的糜人部落,即后来的楚公氏(贵族)。起初,楚人生活在广大的楚蛮土著之中,与他们和睦相处。后来,经过几代楚人的努力,先后融合了楚国本土的蛮族、濮人、越人以及旧夏人,把这些异族变成了楚人。楚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实力越来越强,成为一个强大的楚国,占领了整个中国的南方。楚国也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霸。楚人起源于中原华夏部落。他们在江汉汉代的土著楚蛮中壮大,比楚蛮和濮越的夏族还要强大。
2。楚人的民族融合与中国观
商朝末年(公元前11世纪),楚先祖万雄(或之前)为躲避外族入侵,从中原迁居丹溪地区商王遇强姬,周氏求邻,“万雄子事周文王”。周初称王时,万雄的曾孙熊乙被周成王封为楚曼。名米,居丹阳(《史记•楚世家》)。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楚国和楚人。一方面,楚人在自己狭小的楚蛮之地继续对周朝保持着顺从的态度。另一方面,他们也与当地土著楚蛮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以积蓄能量,谋求领土扩张和国力增强,企图争夺中原。霸主,回归中华大家庭。经过楚人的努力,楚国建国800多年来,不仅北上饮黄河养夏,而且势力向西、南、东延伸,攻入濮越。几乎整个华南地区都归楚人所有。据统计,楚国历代统治的土地约占周朝总领土的1/2。
(一)楚人的民族融合
楚国的发展壮大不仅体现在领土的扩张上,而且主要表现在民族的融合上,而这种民族融合就是华夏人自导自演。最终的。可以说,楚国的发展壮大过程就是楚人与周边其他民族融合的过程,即与楚曼、百越、濮、北夏等民族融合的过程。
楚国是在楚地蛮族中建立的。楚蛮是尧、舜、禹时期三苗的后裔。建国之初,为了发展壮大部落,楚人糜氏的首要任务就是与当地的楚蛮土著建立良好的关系。楚人以先进的科技和优越的文化影响了楚蛮土著。与此同时,楚人也学会接受当地土著文化,追随蛮夷习俗,呈现出民族融合的趋势,楚人不断壮大。西周后期,楚人已在江汉蛮夷中扎根。楚人不再是单纯的中原华夏糜姓民族。其中楚夷人占了很大比例。楚王熊渠在位期间,“江汉百姓甚和”,其活动范围“皆在江上楚夷之地”。因此,中原列强称楚人为“楚蛮”、“荆蛮”、“蛮荆”。楚王熊渠也自夸“吾乃夷人”,并不掩饰自己夷人的身份。熊渠兼并周边楚蛮国,壮大自己后,开始“起兵伐雍、阳越(广东属越,阳越​​属百越),至于湖北”,在扩张疆土的同时,也开始与百越人融合。尝试。春秋初期,“楚成王先伐荆蛮右氏”(《史记•齐太公世家》)。此后,楚人全部被楚人吸收,完全融入楚国的楚人之中。在楚人与楚人融合的过程中,楚人也“启濮”,开始与濮人融合。但直到楚庆襄王时期(约公元前279年)楚将庄起途经云南,楚人才开始深入到白濮腹地,楚、濮部族的融合使得楚人开始深入白濮腹地。巨大的进步。
称王的楚武王熊统与“齐普”同时北上讨伐其追随者,开始了与夏国融合的企图。后楚诸王把“刺探中原夏、扶绥、汉阳诸侯,制八普夷越”作为楚人整合诸部落、归还中国的伟大梦想,不遗余力。为之奋斗。故“汉阳之妾,楚之必”,中原的申、奚、唐、邓、蔡、姜、黄、刘、辽、陈、江汉等旧夏国,亦为楚所灭。东南的吴越国也被楚国占领,汉族和其他民族以及吴、越人不断与楚人融合,楚族不断壮大,成为全国最大的民族。华南地区。
(二)楚人的中国观
在楚人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虽然楚人一度以“我是夷人,我非夷人”为己任。追随中国的人”(《史记•楚世家》),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中国根,所以在他强大之后,开始主动“恢复”自己的中国身份。春秋时期,王室衰落,中原诸侯争霸轮番,处于荒野的楚国也不甘落后,积极北上参与争霸。楚王熊通欲称王,与中原诸侯相抗衡,向周王请求立他为王,遭到周王的拒绝,并说:“大王若不加冕,我会尊重我自己。” (《史记•楚世家》)于是自立为楚王。武王开始北伐。熊通的子孙继承了他北上的国策,将势力深入中原腹地。在不断的南北征战中,楚人学习了周制度,进行了改革,坚定了“平夷、征南海、归夏”的总方略(《左传•襄公十三年》)。政治上实行奴隶主专政,经济上推行土地国有制,就像中国南方一样。
但在中原夏人眼中,此时的楚国虽积极“参与”夏国事务,但仍是南方蛮夷国家,不属于正统文化中原地区。中原夏人认为“楚虽大国,非吾族”(《左传•成公四年》)。为了遏制楚国北进,中原齐、鲁、宋、陈、卫、郑、徐、曹八国军队在齐桓公的率领下,高举“尊崇大旗”。王拒夷”攻楚。楚成王亲自率楚军北上作战,迫使齐国等人与昭陵结盟,中原各国被迫承认楚国的中国身份。从此,楚国在中原获得了与夏国同等的合法中国身份和政治地位,实现了楚国“属夏”、“观中国政治”的中国梦。昭陵之盟并没有改变楚国北上的计划,阻止楚军北伐。楚庄王曾率军饮黄河,立志征服中原。当他得到王孙满“是德而不是鼎”的回答时,他意识到中原的中华文化和礼仪才是称霸中原的真谛,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成为中国人。 ,于是楚国加强了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借鉴。公元前516年,周太子叛乱失败,南逃楚国,并携带大量文献典籍。这次经典南迁,给楚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楚文化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到了春秋末期,楚国经济发达,文化先进,特色独特,可与中国相媲美。至此,楚人“非夏非夷,亦非夏夷”的民族二元性已经改变,汉人身份得到承认。
战国时期,周王室更加衰落,中原诸侯国也不沿袭周制,纷纷称王。此时的楚国已经摆脱了“蛮夷”的身份,与齐、赵、韩、魏、燕等国合称“诸夏”,成为“天下诸强国”。天下非秦而楚,非楚而秦”,大国强盛(《战国策•楚策》)。楚国最终从一个只有几个儿女的“青丝路开山林”的小国,发展成为拥有“一片土地”的“万辆战车的强国”(《战国策•楚策》)。五千里百万甲”(《史记•楚世家》)。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激烈。楚国由“夷”转变为“汉”,楚人由单一民族转变为多民族融合并最终回归中国。这个过程反映了他们民族意识的变化。自周朝建立楚蛮国以来,楚人学习了当地的文化,融入了当地的土著人民,自称为“蛮夷”,并继续吞噬几乎大部分的南蛮和东蛮以及春秋时期戎狄的一部分。 “蛮族都在前面带路。” “征服”,形成了强大的、幅员辽阔的楚国和人口众多的楚民族。当楚人绝对强大的时候,他们想要回到中国。于是楚国在吞并蛮族的同时,也开始了北伐,进军中原。夏旧诸国大量沦为楚国的一部分,不少华夏子孙也成为了楚人。 。北伐吞并楚国,加速了楚蛮与华夏的融合,让楚国逐渐获得了与中原诸夏相同的政治身份,摆脱了昔日的蛮夷身份,

成为领头羊战国时期华南地区的中国,并进入战国七侠行列,成为大国。
作为战国七侠之一,又作为夏朝的王国,楚国和其他国家一样,渴望在完成地区统一后实现中国的统一。随着七雄战争的愈演愈烈,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的意识日益清晰。百家之争,厘清了这一统一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谱系。中国诸国都是炎黄子孙,楚国始祖颛顼作为五帝之一也属于黄帝血统。同族血统的确立、同宗宗谱的构建,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它不仅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而且加速了“汉汉”的形成。本来,像楚人这样被视为“异族必有异心”(《左传•成公四年》)的人,都归回了炎黄一脉。他们都是炎黄部落的后裔,都是华夏部落的成员。
3。楚神话:楚人的精神家园
楚人的中国观和文化观加速、强化和稳定了民族融合,使他们真正摆脱了蛮族身份,成为中华大家庭的一员。在这一文化认同过程中,神话发挥着先锋和核心作用,引导和规范着楚人的思想和行为。楚国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使得东夷、华夏、苗蛮等诸神得以崇拜,形成了主神明确、多神崇拜的独特新颖的楚神话。它的神话集中在《山海经》和《楚辞》。
(一)凤鸟图腾
《白虎通•五行篇》相传南国之神祝融“其神为鸟,神为鸾”,鸾即凤鸟。祝融的后裔楚人是一个尊凤的民族。凤凰原本是东夷人的图腾。随着部落的迁徙、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凤凰崇拜传播到中原和南方的一些地区。夏、商、西周时期,东夷、华夏等族群中有许多部落或民族崇拜鸟类和凤凰。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许多鸟图腾被龙图腾所取代,但楚人仍然坚定地崇拜凤凰。楚人相信,只有在凤凰的指引下,人的精神才能飞上九重天,游历八极。因此,楚人常用凤鸟来比喻自保、自保。 《离骚》说:“我让凤凰飞翔,然后日日夜夜。” “凤凰的翅膀承载着旗帜,展翅高飞。” 《九章》说:“凤凰来了,小鸡飞了。” “有鸟自南来,聚于汉北”。 《史记•楚世家》 楚庄王曰:“三年不飞,苍蝇上天;三年不歌,歌声惊人。”据考古文物显示,楚墓中出土的有许多带有凤鸟图案的刺绣、木雕和龙凤帛画。可见楚人对凤鸟的尊重。
(二)神帝崇拜与祭祖
楚神话中没有五帝。被认为是楚人制作的《山海经》9中,围绕着黄帝、帝君、颛顼三位皇帝展开。
黄帝代表西昆仑神话,《山海经》记录了有关黄帝的23件事。帝都昆仑之丘,轩辕之丘,轩辕国,黄帝是众多民族的始祖,黄帝与众多部落的矛盾和战争,都在《山海经》中看到。黄帝是中原华夏人的始祖,也是楚人的始祖。楚人对华夏的向往和回归也是建立在对黄帝始祖的认同之上的。
君君代表东方神话,《山海经》记录了君君的十六件事。《离骚》有“姬元、相南征,将朝贡华(舜)而言”、“王朝起于苍梧兮”、“九疑杂迎之” ”。秦始皇三十七年,“游云梦九嶷山拜禹帝”(《史记•秦始皇本纪》)以弥补不敬的过错。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长沙国南部地图》有“九嶷山”,山旁写有“舜帝”二字。今九嶷山麓建有顺陵寺,作为纪念。
(3)神崇拜
楚人是一个崇拜多神的民族,这一点在屈原《九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供奉的十神中,除河伯为北神外,还有东皇太乙、东君、云中君、香君、香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商。楚地的神灵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色彩。
太乙是楚人信仰中的至高神,又称“神”、“上天”、“帝神”。 《楚辞》中屈原称太乙为“东皇太乙”,或“上皇”、“神”、“天帝”。太一是一个哲学范畴,意为宇宙的根本。 《史记•天官书》太乙被记载为“中宫,天极星,其中一明,太乙常居”,“十六神之主”,“知风雨水旱,战乱饥荒”和疾病”。太乙是创造天地、化万物的皇帝,类似于中原神话中的盘古、女娲。
东君是太阳神、太阳神。在楚神话中,他与炎帝神农、崇礼、武惠同属太阳神家族。云中君是雷神,又名风龙。它是太阳神的坐骑,也是云、雨、雷之神。楚人对大司明、邵司明特别敬畏,担心祭祀做得不好,因为他们控制着人的寿命。
立国于丹西水交汇处,发源于江、汉、莒、漳诸河流域的楚国,信仰着一种朦胧的意识:国家富强,国家富强。国家因河流而受益,所以对大川尤为重视。如果有感情,就必须祭祀水神。一直活在他们心目中的水神是:香君、祥子,他们是响水之神,也称洞庭水神,深受元乡人民的喜爱。相传舜南巡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山。其妃娥皇、女英闻讯,悲痛欲绝,投湘江而死,葬于岳阳君山。河伯是黄河水神,又名风夷、丙夷、武夷。他属于北方神。黄河在铭文中频繁提及,自商周以来,河神就被纳入祭祀仪式中。楚人并不崇拜黄河神,但战国时期,中原文化南传,南方也崇拜黄河水神。
楚人崇敬水神,很少祭拜山神。这可能是因为国家立国在山区,受到高山的阻碍,所以他们对山没有感情。即使楚人祭山,也不在楚国境内,而只是在外国境内。 《左传•昭公十一年》载:“楚子灭蔡,用太子隐于岗山。沉无欲曰:‘不祥。五畜互不相用,何用诸侯?大王必悔。’”徐注:“用太子”则楚杀之,以祭冈山神。楚国灭鲁国后,也祭祀泰山。山鬼是楚人的山神,是一个虚幻的神。引起楚人想象的,就是巫山女神。传说她是炎帝的小女儿虞姬,未婚而死,被葬于巫山之阳,为神女。她与楚王的浪漫故事令人着迷。
此外,楚人的神祇还有:月神女欢、风神飞莲、日宇羲和、月宇望舒、山神山兔、吐蕃冥王、水神玄冥等等,这些神祇都可以见到《楚辞》及出土文献中都有记载。楚人始祖鲁仲的妻子是月神。另外,楚人迁居江汉地区后,根据月亮的盈亏来指导农业生产。因此,对月亮的崇拜和崇拜就顺理成章了,从而产生了丰富的月亮神话。风神飞莲也是一辆战车,多种形状融为一体。它不同于中原的风神冯波,也不同于秦人始祖鸟形的风神飞莲。楚人是一个信鬼、崇拜鬼的民族,因此楚神话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和特点——冥界神话。冥国属于神话纵三分世界中的鬼界。因为在地下,所以被称为冥界,或者鬼界。另外两个境界是天上的神界和地上的人界。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棺材铭文和帛画,将神、人、鬼的立体模型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传统神话中,鬼界被称为“幽都”。 ”(因日月昏暗而得名)或“黄泉”(因大地含水而得名)。在后来的佛教神话中,这种鬼魂将世界再次完善,成为地狱世界,是对前世犯下罪孽的人的惩罚之地。因此,有说法说人死后会堕入地狱。 《楚辞》第《招魂》从冥国四个方向的角度,详细描述了冥国的阴森恐怖。 “灵魂回归”。在湖南、湖北等地,葬礼上唱抒情诗至今仍是祭祀死者仪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楚神话概述
楚神话是包罗万象的自用神话。其神话包含了中国古代东夷、妙曼三族的神话内容。楚神话数量众多、复杂。但它又复杂又有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神灵、仪式、传统和特色。与中原古代神话相比,楚神话的特点是:主神明确,神职稳定;诸神已完全人性化,人类和兽类的特征已不复存在;神与人一样有喜、怒、哀、离、团的感受。
楚人视凤鸟为图腾,比东夷和中原更加执着和虔诚。这说明楚人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先祝融,也不能放过凤凰的能力和品质。这就是远离故土的楚人的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
楚人视颛顼为始祖,坚信自己华夏炎黄子孙的身份是不容置疑、不可动摇的。因此,楚人认同炎帝、黄帝,崇拜舜帝。楚人对中国神话的接受和认可,就是楚人对自己祖先的观念和中国意识。也正是楚人“平夷”、“察中原政治”、回归华夏、统一中原的强大精神支撑和宏伟政治抱负。楚人在炎黄子孙的指引下,在回归中国的旗帜下,努力学习汉人,走向中原。他们不仅失去了“野蛮人”的身份,恢复了“中国人”的身份,还把整个华南地区变成了“中国人”。 “南方华夏”壮大了华夏族群,扩大了中国版图,为庞大的秦汉帝国和“中汉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领土和国家基础。
楚国所崇拜的多神多为自然神。他们的祭祀内容包括太阳神、雷神、月神、风神、水神,庄严而隆重。楚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神的敬畏远远高于中原人。 《汉书•地理志》中云:“楚人信巫鬼,重淫祀”。王逸在《楚辞章句》中也说:“南营城中,元、象之间,当地百姓信鬼,喜庙宇,其庙宇必作歌乐,以励神。”楚人信鬼、敬鬼,是祖先的遗风,也是楚夷的风俗。楚人信鬼、敬鬼的习俗虽然在秦汉统一时期逐渐衰落,但影响深远,延续了两千多年。在历史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推翻了一个王朝。当陈胜借用这一习俗,在大泽乡“丛庙”(祠堂)高呼“大楚兴,陈胜王”时,数千人响应。这股巨大的神话力量敲响了秦朝的丧钟,很快秦朝就被淹没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这是文化的胜利,首先是神话的胜利。
秦灭亡后,楚神话曾一度是汉文化的主流,如太乙、黄老道等。太乙,楚地特有的神祇,在汉初就突破了楚地,登上了汉朝的神坛,进入了中原神话的殿堂。 《史记•封禅书》载:“武帝时,僰人误祀太乙,曰:‘至尊神为太乙,太乙为五帝之辅。古时,天子用春秋节祭太乙东南郊,用太牢开坛七日,八关鬼道。’于是皇帝命太祖在长安东南郊立祠,并常拜祖庙为吉方。”太乙压制了中国五位皇帝

的地位,对中国神话产生了长久的影响。后来汉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旋律,神话的历史化决定了五帝制的核心地位。楚神话成为汉神话基本格局中的补充一翼,共同构成了中国神话。
楚神话中,东夷神话、中国神话、妙曼神话是一样的结构。为了生存、发展、壮大,楚人以博大的胸怀,揽百川之势,以一统华夏的磅礴气势,将东西南北的诸神纳入意识之中,按照自然规律进行改造。他们的需求并将其用于自己的用途。这是他们的“照顾蛮族即将征服南海归夏”(《左传•襄公十三年》),民族意识的真实体现。神话是楚国的有力武器。在这个过程中楚国的疆土扩张、民族融合、国家强盛、回归中华,靠的就是对民族神灵和外来神灵的信仰,不断汲取各民族的文化精髓。楚神话接受了外来神话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神话和黄帝的认可,客观上促进了民族文化和共同民族心理的逐步统一,为统一的“汉汉”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发源于中原的楚人在江汉荆楚崛起,最终回归中国。这就是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文化的认同。这首先是神话的身份。
注:
①古代常用“荆”、“楚”,所以传世文献中的“楚蛮”多称为“荆蛮”,而《史记•楚世家》则称为“楚蛮” 。
②郭沫若在著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说“楚本夷,亦号淮夷”,“殷之盟友”。他还在《殷周青铜器铭文考释》、《金文丛考》等著作中说“淮夷人是楚人,《逸周书•作雒解》又称‘熊英部落’”,“祖先居住在楚国下游”。淮河与燕人、徐人等同属东国。”胡厚玄相信《楚民族源于东方考》:“据我考证,楚国的疆域,从后世来看,虽然在江汉河流域,但其最初的起源应该是从东方来的,涵盖了与楚国相同的民族。”殷、商、易、虚本也。”
③姜良辅认为《楚辞学论文集•说高阳》认为“楚国始祖高阳氏颛顼,发源于西北昆仑山”。他在《三楚所传古史与齐鲁三晋异同辨》一文中多次强调:“西方始于夏……楚为夏王,盖也算西国。”岑仲勉在他的文章《两周文史论丛•楚为东方民族辨》中甚至认为“古代楚人是米底人,与西亚的琐罗亚斯德教有关”。 ” ;朱夏也被称为他们是蛮荆或荆蛮……很可能,荆楚人原本是南方民族,至少从殷朝中期开始就定居在江汉荆山地区了。”于伟超相信两篇文章《关于楚文化发展的新探索》和《楚文化的渊源与三苗的考古学推测》认为楚人与三苗人的祖先是同一个人。来源。
⑤张梦霖、何光岳根据“郑、祝融氏须野”和八朱分布范围,确定楚国始祖祝融起源于中原,后南下江汉地区。荣姓。张正明在其著作《楚文化史》和《楚文化志》中认为“传说时代楚人的祖先居住在黄河下游……祖先是祝融”。
⑥《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少昊氏叔曰重者为句芒(指‘木正’),颛顼氏子曰‘礼’祝融。”隶就是隶,两个字的发音和形状都相似。 《国语•楚语下》载:“颛顼受之时,命南正中主天,属神;霍正主礼,主地,属民。”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老童子生于黎,天子命其献于天,命黎琼下于地。” 《史记•太史公自序》又记载:“昔颛顼,命南方正中负责天,命北方李正中负责地。”
⑦《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生炎莒,炎莒生解冰,解冰生玩器,玩器生祝融,祝融生共工,共工生后土,后土生楚明。”
⑧楚蛮,又名荆蛮,是江汉地区长期居住的原住民,是三苗的后裔。尧、舜、禹时代的人。宇对三苗的攻击,给了三苗毁灭性的打击。此后,三苗残部被分成三部分:一部分臣服于华夏集团;一部分归顺华夏集团;一部分归顺华夏集团。一部分南迁到云贵高原,成为今天的苗族;一部分南迁到云贵高原,成为今天的苗族。另一部分继续留在江汉地区。生存并繁衍。刘玉堂认为:“(大禹灭三苗后)以三苗遗存为主体的‘京’或‘京满’,成为江汉地区的主要民族。” (刘玉堂:《夏商王朝对江汉地区的镇抚》、《江汉考古》,2001年第1期)吴新富认为:“(三苗)经过数百年的相对和平发展,再次强大起来,与中原中华民族发生接触和冲突”中原人不再称他们为‘三苗’、‘有苗’,并以地名命名,称为荆蛮。其实,他们是三苗的后裔。” (吴心甫:《荆蛮、楚人与苗族关系新探》、《求索》,1988年第4期)到夏末,商周时期(西周时期,荆满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势力集团,但还没有那么强大和统一)
⑨鲁迅、袁恪等人都认为《山海经》为楚人所制,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袁恪《神话学论文集》 . ? , 1980, (2).
[3]颜德良.中国古代神话文化溯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编辑:admin)

原始来源:http://他的.www.ainchannmyay.com/a/201711/10/531930.html

以上是楚国介绍-颜德良:楚人的中国观及其神话。希望对想要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有所帮助。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