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历史事件 > 中国古代民族:鲜卑族历史简介

中国古代民族:鲜卑族历史简介

2023-10-09 20:43

历史书中出现的东胡鲜卑部落有五个群体:乞伏氏、秃发氏、宇文氏、慕容氏和拓跋氏。魏晋南北朝时期,他们先后在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建立了多个割据政权。其中,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王朝疆域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当刘裕在长江流域取代金国建立宋朝时,意味着黄河流域五胡十六国、十六国即将结束,以武力结束的胜利者们。大风扫落叶的是鲜卑族拓跋部。拓跋部于公元386年建立北魏,并于公元439年统一北方。肇基北上,拉开了南北对抗的大幕。建国历时一个半世纪(公元386年至公元534年),拥有北方万里山河。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从游牧民族向农业民族的转变,是鲜卑族拓跋部历史上的重大转变。它所建立的北魏政权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是因为这个民族善于吸收汉民族文化的精华,从而改造国家,迅速改善社会、经济、文化。当时,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各族面临众多对手,互相残杀,一片混乱。稍有失误,整个民族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所幸的是,拓跋部落的一代又一代的首领能够审时度势,纵横机动,确定先后攻击的目标,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达到了逐一克敌的目的。鲜卑族拓跋部谱写了一首震撼人心的时代之歌。正是在这血与火的悲惨熔炉中,中华民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融合。鲜卑族拓跋部是融合最彻底的游牧部落。他们把原始部落的尚武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光荣文化和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和品格,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中国历史的书页上,闪烁着耀眼的光彩。可以说,没有北魏帝国承前启后,就没有办法架起隋唐之间的桥梁。

1.拓跋古迹

鲜卑拓跋部是一个起源于中国东北的古老民族。他们生活在鲜卑山区,因而得名。后来,他们逐渐南迁到蒙古草原,以“狩猎为业”,以游牧为生。 “简是俗,简是化,不言,只刻木记事”。他们数百年来一直在大兴安岭北端或东麓游牧、渔猎,繁衍了六十、七十代。中原夏商时期,史书中首次出现了一位名叫毛的领袖,氏族、部落联盟开始形成。史书上说:“治国三十六年,姓氏九十九”。

然而,强大的匈奴人在漠北,欺凌弱小,一路追赶。鲜卑人几乎无路可逃,最后逃到了大兴安岭深处的一个天然洞穴,即鲜卑故墟石室嘎仙洞,在那里休息养伤。

北魏建立后,拓跋贵族根据“人传人”的口耳相传史料,大致知道自己的祖先起源于大鲜北山的石室。石室位于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首府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处,大兴安岭北段主峰东侧。鄂伦春人称其为嘎仙洞(1980年7月考古发现)。洞口西侧洞壁上刻有201字祭文,系太平真君拓跋焘四年(443年)遣侍郎李昌所书。中书,祭祀祖先。

东汉初年,匈奴境内连年发生灾难,人民和牲畜大量死亡。乌桓(我国北方游牧民族)趁机进攻,匈奴北移千里,漠南空虚。当时,拓跋部族联盟首领推殷率领部族南迁到“大泽”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呼伦湖地区。

东汉永元三年(公元91年),北匈奴被汉朝和南匈奴、乌孙、丁陵、乌桓、鲜卑等部落击败,被迫西迁。因此,鲜卑人大规模地向南、向西扩散。他们迁居到了匈奴的故乡。留在家乡的十万多南匈奴也自称鲜卑。拓跋部落的一位姓林的酋长,为了便于迁徙,“七分民”加上拓跋部落,总共8个部落单位,即拓跋八部,放弃了呼伦湖附近的牧场,南下,填补了与匈奴的空缺。留下的缺口终于到达了今天的河套平原东部,在那里他们“追求水草而居”。拓跋部被称为“锁头鲜卑”。由于这一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特别适合发展畜牧业,拓跋部落逐渐强大起来。拓跋部逐渐与土著汉人、定陵人、乌桓人、匈奴残部通婚,形成新的部落,社会生产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我的邻居被大家称赞为“推印”。显然,“推印”此时已演变为拓跋酋长的称号。

邻居的儿子解芬相传与天上的女神相配,生下儿子立威(175-278)。因此,当时有句谚语说:“解汾帝无妻室,立威帝无叔家”。这说明,中原三国时期,拓跋部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没有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曹魏甘露三年(258年),力卫获得世袭权,试图在定襄县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地区)建立政权。国家雏形出现,这是拓跋部迈出的重要一步。

西晋末年,部落首领夷禄(?~316年)统一了拓跋部族,永嘉之乱时依靠西晋,与匈奴刘琮、解赵石勒作战。因对朝廷有功,于公元310年被西晋怀帝册封为戴公,公元314年晋升为代王。拓跋部居住的定襄县,古称代国。在晋人的帮助下,夷鲁开始设置百官“明刑法”。夷鲁将境内各民族分为南北部落,由南北部落的大人领导。此时的傣国虽然已开始呈现出国家政权的性质,但各部落的传统习俗依然未变,仍处于部落军事联盟瓦解的前夕。部落首领实行原始民主选举,王与民平等,礼俗宽松简朴。没有人可以有特权。夷鲁若想效仿汉制,行使王的绝对权力,必然与祖宗传统和酋长的根本利益发生尖锐冲突。当时,戴国有很多皈依者和土著汉人,鲜卑贵族用“老”和“新”的说法来区分这些皈依者。他们把鲜卑八个部族称为旧人,把投降的金人、乌桓人等民族称为新人。新旧之间相互不信任,矛盾重重。夷鲁信任新人,引起了旧人的仇恨。夷鲁用残酷的刑法镇压各部族,杀害了数万人,引起了拓跋部族的恐慌,同时也激起了民愤。公元316年,西晋灭亡之年,拓跋余下七部(除夷卢部外)联合夷卢子六修,出兵攻打夷卢部。夷鲁人战败,逃入民宅。她们得到了平民妇女的认可。伊禄被杀。夷鲁死后,拓跋部落再次陷入分裂。

2. 建国

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其首领石邑谦(318—376年)统一拓跋诸部,在范(今山西浑源西南)继位,自立为岱王,建立了傣国,又重新建立了傣国。迈出了建国的艰辛步伐。

石一谦曾在后赵石勒都城邺城当人质十年,深受汉文化影响。后来他受到欢迎并登上了王位。制定法律、设置官职、选拔人才、任用能人各司其职,用汉人创造历史。他任命左右侍从宣示法令、命令;又命四侍郎参政。汉人严封,为右首席史官,徐谦为博士命。他们的官衔完全是照搬金朝的官衔。该法六条规定,犯叛国罪的男女老幼,斩首;盗窃私人财物的,赔付十。 “掌控百万弦,一号令”,部落首领如今已成为军事统帅。傣国的民族制度开始建立。公元340年,迁都胜乐,初步涉足农业生产。封建因素大大增加。

鲜卑拓跋部从建都、定居利未开始,经夷鲁,再到十一迁。拓跋部落经历了14位领袖,最终走上了正式立国的轨道。到了石益谦时代,国家机构更加完备。拓跋部落的社会形态也彻底摆脱了原始公社制度,走向了阶级社会。其表现形式是氏族不再是根据血缘关系组成,而是居民根据地理划分,形成行政单位。一些新加入的部落、逃亡的难民和战争中俘获的奴隶成为了拓跋部落的新成员。立卫时期,大陆有75个姓氏,四方有35个姓氏,其中匈奴、高车、柔然等民族加入了这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此后,象征国家权力的军队、监狱等也相继出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换也发生了。汉族商人长期往来于拓跋部与汉地之间,以牲畜换取金、帛、绸、柳。所有这些无一例外地加速了奴隶国家的形成。

正当拓跋部在开国之路上奔波时,却不幸遇到了前秦皇帝苻坚。苻坚是一位立志统一中国的英雄人物。因此苻坚灭掉前燕后,就把目光投向了北方新建立的岱国。

公元376年,前秦军队在狮子岭之战中击败了代军。石一简身患重病,逃往阴山以北。太子世君在堂兄拓跋锦的怂恿下,起兵杀害了继母石一简和六个同父异母的兄弟。拓跋部落爆发内乱,前秦趁势攻占盛乐城,岱国灭亡。苻坚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对拓跋世君弑父深恶痛绝。随后拓跋世君和拓跋晋被押往长安,判处死刑。为了奖励征服傣族有功的匈奴首领,傣国被分为两部分:黄河以东的为匈奴独孤部刘库仁统领,以西的为匈奴独孤部刘库仁统领。黄河由匈奴铁夫部刘维臣统领。

岱国灭亡后,5岁的皇子拓跋珪随生母贺兰氏逃往舅舅贺兰部落,投靠拓跋珪的舅舅贺兰讷。不久,贺兰氏的弟弟贺兰冉干发现自己的侄子拓跋珪聪明睿智,于是想方设法除掉他。多亏贺兰的巧妙保护,他屡次化险为夷。拓跋珪在战乱和流离失所中,在别人的庇护下度过了十年。

拓跋珪(371—409),沉河北(今内蒙古凉城东北岱海)人。鲜卑族,北魏开国皇帝。为什么易简是长孙,所以他年轻的时候就住在皇宫里。拓跋珪虽早年流亡海外,但性格坚强,被拓跋部族认为是能“光复大业、光荣祖先”的人。

383年,苻坚兵败淝水,前秦王朝崩溃,北方短暂的统一被割据所取代。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正月,拓跋珪依靠贺兰部落的力量,聚集各部落,在牛川(内蒙古呼和浩特以东)召开部落会议。宣布王位为他的继承人。迁盛乐,重建岱国。年号为登国。这就是北魏的开国之年。那一年,拓跋珪15岁。同年四月,拓跋珪自立魏王,改国号为魏,制定条例,重建国家,史称北魏。拓跋珪就是太祖道武皇帝。

当拓跋珪继位时,整个要塞仍处于分裂状态。为了稳定自己的地位,统一各部落,拓跋珪长年征战,不断对周边部落如高车、柔然、库莫西、独孤部落等发动战争,征服了周边许多部落,获得了大量的财富。牛、马和牲畜。尤其是针对刘维臣父子、拓跋部族的世仇,拓跋珪更加坚定了报仇的决心。 394年,北伐柔然凯旋后,他还军,击败了刘维臣部族。刘维臣父子相继死于叛乱中。拓跋珪仍心有余悸,将俘虏五千余人全部投入黄河急流中淹死。 。刘维臣氏被处决,只有三子郝连伯伯逃过一劫,他是十六国之一大夏的创建者。

此战,拓跋珪俘获良马三十万余匹,牛羊四百万余头。他成为塞北唯一强大的部落,周围的部落全部投降。

魏道武帝是北魏初期一位非常英明的君主。在他的周围,聚集了大量的汉族人才。普通官员都来见他,无论老少,都被引见谈话,并按才干聘用。北魏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并在神河坡击败了强大的后燕,让北魏深入中原。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