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学艺术 > 刘钊:学而为君子:荀子“励学”思想的出现

刘钊:学而为君子:荀子“励学”思想的出现

2023-10-07 19:18

在当前版本的《荀子》中,《劝学》是第一个,《尧问》是最后一个;在当前版本的《论语》中,《学而》是第一个,《尧曰》是最后一个。尤其两书均以“学”、“君子”开头,其用意与节庆相契合。可见,这种类似的章节安排绝非无心之举,而是主办方特意参照《论语》的章节顺序安排了《荀子》,凸显了孔子和荀子对于学成君子的一贯重视。在荀子看来,“人生而小人”(《荣辱》),“学”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能力,也是突破自身障碍的必由之路。因此,荀子主张“励学”,以克服人性固有的缺陷。

1。人与动物的区别:学习与不学习

人与动物的区别是儒家独特的话题。正如宋立霖教授在《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中指出的:“儒家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学’——好学、好学、乐学、博学。对于学,孔子有一套相当成熟的思想。”重学是孔子最明确的主张,也是儒家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孔子的“禽兽不能同属”(《论语·微子》)的表述,说明他颇有区分人与动物的“善意意识”。后来,孟子将“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孟子·离娄下》)定义为“仁义”的有无,明确提出人与禽兽的区别。荀子在定义人和动物的区别时,区分了两者,说人有“义”,动物有“无义”。可见,孟子与荀子在道德意识主体上对人与动物的区分并无区别,但在道德的来源是“内生”还是“外在”方面却截然不同。但这并不影响孟子和荀子一致强调学问和道德实践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荀子还主张“学数有终,有义则一刻不能舍,行则人,舍则兽”(《劝学》) )。荀子将自己是否为学者明确界定为人与动物之间的又一条分界线,这确实是一个独特的创造。受此影响,明代学者方孝孺在《务学》中直言:“学则成圣,平天下;不学则必然沦为禽兽。”

2。福祸皆由你自己带来:学会修养自己

言行是修身的两件大事。它们关系到生死、荣辱。然而,很多人在对福与修的关系的认识上往往陷入集体无意识,而儒家则不然。孔子特别注重自身修养——“言行是君子之本,枢机之发,荣辱之主,莫要小心!” (《周易·系辞上》)荀子继承了这一点。他说:“事物发生,必有事物开始。荣辱临到,必如其德。故言可祸,行可羞。君子当慎其立。” !” (《劝学》)对于安危、不幸、学问修身的理解,荀子与孔子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不仅如此,荀子还认为,人应该通过学习“揭示”自己存在的偏见,弥补自己固有的缺陷,提高摆脱自身局限性的能力。因此,荀子认为,人应始终“防恶固中”,将学习融入到一切生活活动中。他们不仅要懂得“祖宗遗言”,还要精心选择自己的村庄,结交智者“美化他们”。 “身”,只有这样,善行才能远离罪恶,“光荣之人,永远能够通过”(《荣辱》)。荀子的学说把知识的积累和礼义的修养贯穿于自始至终谨慎一致的学习过程之中,具有苏格拉底“德即知”的含义。

3。化本为虚:学会向善

在人性方面,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他认为人性本性相似,并没有明确性善恶的价值。同时,这种整体观察也为孟、荀解读人性腾出了更多的空间。孟子有意识地消除了人性中对耳、眼、口、鼻的先天欲望,明确将“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定为人性,具有很强的意义。主题价值和责任。 ”礼义,圣人是由人之学而能行而生,其所行而成。不能学的,不能做的,在人,那就是天性;能学的,不能做的,就在于人。能行,能行则乎人,谓之自然。虚假。这就是自然与虚假的区别。” (《性恶》)从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双重维度反驳孟子。荀子认为,孟子混淆了先天的“性”与后天的“伪”的区别。它强调仁、义、礼、智这种价值属性是通过习惯的积累而获得的。而这种先天的主观价值的缺失,只能通过“转变师法,积文学,及道礼义”的学习过程才能从外在习得(《性恶》)。这就是“化性生伪”(《性恶》)。只有这样,善才能“入耳,触心,传四身,形动静”(《劝学》),将道德意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长远发展,不回原点”。 ”(《不苟》)境界,从而超越先天“恶性”的限制。

4。成年之道:学会做君子

成年之路,是充分发挥主体自觉能动性的过程,也是由小人上升为君子的修行。当然,成年人有成德的内在要求,这是人的本性决定的。但广义上的成年绝不是“只是某种复杂的、道德的教训”(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它包含了孟子所说的“仁智”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应用。 ”治不好,不懂得伦理,就不是仁义。”首先,仅仅称得上善于学习是不够的。要学习,你必须学习一件事。若皆如此,则为秀才。”又曰:“君子知夫不全,无纯知,不足以美,当诵数遍,深思熟虑。渡过它,替别人处理它,消除它的危害,维护它。所以,权力不能倾倒,群众不能移动,天下不能动摇。生靠它,死也靠它。这称为道德行为。道德就能确定,能够确定,就能应对。能够静下心来应对,这才叫成年人。 ”(《劝学》)可见,荀子劝学的目的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达到“清净无瑕”(《赋篇》)的君子。而只有这样的教育过程,才能成就“口才”出众、德才兼备、志向远大的君子,才能从容自信地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这就是荀子强调学做君子的道理。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