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学艺术 > 荔湾有话可听!用声音线索唤醒城市记忆

荔湾有话可听!用声音线索唤醒城市记忆

2023-09-29 10:12

6月10日晚,一场别具一格的粤剧表演在粤剧艺术博物馆上演。演出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本次演出以“荔湾艺术风景”为主题,由广州市荔湾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演出释放了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交融的时代魅力,探索和展示了传统艺术蕴含的新活力。

“荔湾艺术地”项目包括两件独立的艺术作品:《@泮塘时光 每日动作》和《有嘢听-荔湾寻声记》。本次《有嘢听-荔湾寻声记》表演邀请了不同媒介的艺术家齐聚一堂参与创作。艺术家们深入老西关观察新社区,在大街小巷的烟花中寻找创作灵感。最终,他们打造了这场新旧交织的时尚粤剧盛宴。 。

寻找声音

用声音观察城市

参观期间,艺术家们来到了泮塘五岳、恩宁路、永庆坊、龙津路、荔湾湖公园、宝源路、怡祥等地。他们发现,荔湾保留了许多现代城市中罕见的声音,比如自行车在石板路上行驶的震动声、西关大房子屋檐下鸟笼清脆的鸣叫声、邻居做饭的声音、喊叫声等。街上买废品的人们、茶馆里熙熙攘攘的人们……

一般来说,公众往往对视觉信息比较敏感,而声音所承载的信息往往被忽视。然而,想要领略荔湾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道的本土文化,“声音”无疑是一条无形而有力的线索。

《听什么——荔湾寻声》利用荔湾日常的声音采集,与粤剧演员的即兴表演相结合,从当代实验声音的角度重新认识和聆听荔湾。本项目邀请当代艺术家、实验音乐家沉丕吉参与创作,用声音反思城市。事实上,将城市中的日常声音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一直是沉丕吉的创作主题。理解沉丕基创作的实验性质,离不开理解声音与音乐创作的关系。

声音艺术中的实验性和抽象性是申丕吉想要表达的艺术方法。他认为,声音艺术家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收集和保存声音,用声音唤醒人们的记忆。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的结合一直是艺术家长期研究的课题。 《荔湾艺境》这个项目正好为他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

包容、繁荣

荔湾区是广州市唯一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2021-2023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中,荔湾区依托全省民间文化资源,成功蝉联“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粤剧。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荔湾聚集并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粤剧演员。拥有被誉为“粤剧祖堂”的巴河会馆。世界上凡是有粤剧、粤剧的地方,就有巴河会馆的分馆。此外,具有岭南园林风格的粤剧艺术博物馆,注重粤剧的保护和传承功能。

近年来,荔湾区还多维度加强了粤剧、粤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粤剧艺术博物馆建设了少儿粤剧免费培训基地,聘请了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作为艺术导师;鼓励和支持粤剧及粤剧文化进校园,培养和发现粤剧新人;在学校基地设立青少年粤剧培训学习,形成从小学到中学“一站式”的人才培养机制。

《荔湾寻声记》作品的最终结构是在体验中形成的。来到荔湾之前,艺术家从色、香、香的角度进行想象思考。到达荔湾后,由于荔湾与粤剧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地缘关系,艺术家立即决定思考粤剧的音乐性。为此,申必吉特别邀请了青年粤剧演员朱俊杰、梁千英与粤剧演员一起即兴创作。事实上,声音艺术和音乐是不同的概念。这也是艺术家们首次尝试在创作中加入粤剧元素,让作品更具广度和深度。

烟花中的粤剧艺术

关于声乐,中国古人早已总结出很多智慧:“不知声者,不能听其乐;不知其乐者,不能听其乐”。音乐;懂得音乐几乎和懂礼仪一样好。”在《听点什么——李万勋》现场实验音乐表演《声录》中,沉必吉结合本地声音采样以及与粤剧艺术家的交流成果,构思出“寻声”、“得声”、“求声”三个篇章。 “和谐”,共同构成了这次表演实验的表演,形成了“三沉”的概念形式。

在一阵粤剧锣鼓声开场后,从采集的“声音”出发,现场利用电子效果和混音技术,带出熟悉的当地生活背景声场;中间结合传统古琴的音色,连接“锅碗瓢盆”等一些日常用具与粤剧锣鼓等打击乐器之间的对话场景,体现乐器本身的“声音”;最后回归传统粤剧唱腔,保留粤剧剧目片段的传统演绎,凸显“乐”“和”。

本次演出位于粤剧艺术博物馆的露天舞台广福台,满足了粤剧爱好者的传统观看习惯。粤剧艺术与岭南园林有着深厚的渊源。历史上,西关私家园林的戏台是粤剧表演的载体。如旧海山仙阁,园内湖上设有戏台。在古典舞台上演奏一首现代实验音乐,是对“老城新活力”的新视角。

【Acquisition】Nanfang Daily reporter Lang Hui

【Photography】Nanfang Daily reporter Wu Weihong

【Correspondent】Li Wenxuan

[Author] Lang Hui; Wu Weihong

【Source】Southern Newspaper Media Group South+Client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