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历史事件 > 历史村落的历史及名称由来 乌江村

历史村落的历史及名称由来 乌江村

2023-10-07 11:10

乌江村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市邱村镇。该村耕地面积886.5亩,总户数489户,人口1188人。
乌江村是一个千年古村。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乌江村有10余处建筑被列入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其中,被村民称为老祠堂的永思堂就是其中之一。始建于清朝末年。 2014年,乌江村被公布为第二批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

历史沿革


奉化市邱村镇乌江村,始建于唐代。古称乌江泾。已有1120多年的历史。它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资源丰富。
乌江村,又名乌江井。据《吴氏家谱》记载,公元880年,苏州吴江乡村贡士吴思为在黄巢战乱中逃亡。他带着家人离开运河,到海上避难。后来,他们漂流到这里,依山傍水,建立了新家。为了保护子孙免遭忘记,他把这个地方命名为乌江泾,意为从乌江流出来的一条小河。

村庄基本情况


乌江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全村有农户489户1188人,余150人,移民户4户13人。现有村民小组10个,村民代表30名,正式党员51名,预备党员1名,耕地面积886.5亩。该村现有第二届委员会成员6人,分别是书记、村主任、会计、治理、妇女主任。

教育文化


乌江村自建村以来,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学术氛围持续,人才辈出。民国时期,中山舰船长吴崇禧、复旦大学法学系教授吴起均出自该村。
乌江村有永思堂(旧祠堂)、昭孝堂(新祠堂)、四分古屋等历史建筑。很多摄影爱好者喜欢去乌江村看老房子,感受怀旧之情。

  吴氏宗祠内有一座古戏台。这里空荡荡、孤独,只有零散的几张小板凳,无声地诉说着往日喧闹的锣鼓声。

  南山上的古银杏树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与古村一样古老。它见证了古村千百年的兴衰,曾经是村里的瑰宝。

  老奉化人称乌江村为乌江井。顾名思义,它是乌江流出的一条小河。

  你想象不到,乌江村这个小地方,却出了伟人、大臣、督抚,也出了候选人、学者。在这个只有500多人的小村庄里,校长已经有100多人了。由此可见,此地学术风格浓厚,文化底蕴深远。

  汽车经过邱村时,尘土飞扬,烈日烘烤下的柏油路似乎冒着白烟。从街边穿过大厅,坡度由北向南缓缓上升,乌江村映入眼帘。

  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小村庄里,我们只能从残存的石墙、斑驳的老房子、泛黄酥脆的新闻中依稀辨认出昔日的文化气息。

  记者陈业哲通讯员杨谷成/文

  记者王鹏/摄

  1。伴着长歌飘过

  》度假村四周环绕着村子十处奇景,是林下住宿的好去处。桃前翠绿,柳树掩映,春色尽收眼底。识青山听亭。”

  这是清代吴江泾文士、《忠义乡志》主编吴文江笔下的家乡美景。

  村里的小路蜿蜒曲折。沿着它们行走就像走在迷宫里一样。狭窄的小路一拐一拐地相连。

  老屋的石雕很少有福、寿、梅、兰、竹、菊等传统喜庆图案。取而代之的是卷轴、棋画、笔墨纸砚。

  一股书香透过时间的缝隙扑面而来。

  可以说,乌江村和邻近的曹村都是从海上漂流过来的。

  据《吴氏家谱》、《忠义乡志》等记载,吴氏先民曾泛舟太湖,以渔猎为生。古称吴地,旧都梅里,即今苏州市吴江区。

  唐光明元年(880年),乌江泾贡士吴四及其弟吴泰一家,与邻村草铺庄一家,携家带口出境。大船运河,以避免黄巢之间的战争。到海上避难。随后漂流至象山港北岸的松岙,再迁至依山傍水的地方,建有南北两个村庄。西北庄氏仍以姑苏旧地草铺命名,村名草村。

  新安的吴氏,为了不让子孙忘记故乡——乌江泾,仍给这里起了旧名,意思是从乌江流出来的“一派”。千百年来,该村始终保持着坐北朝南的组织结构,寓意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在村民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吴氏宗祠,又名永思堂、夏氏宗祠。这座祠堂的布局非常整齐,呈方形庭院风格。巷子四周有墙,与房屋隔开。

  下午的祠堂,门是锁着的,但是一位热心的村民为我们打开了门。祠堂的柱子上挂着半撕的红色对联“夫妻二人天长地久”。还有成对,“明珠碧玉好配,金龙彩凤好配”。

  如果你想来这个地方,这里早已成为村里举行婚礼、婚礼的场所。

  祠堂内有古戏台。这里空荡荡、孤独,只有零散的几张小板凳,无声地诉说着往日喧闹的锣鼓声。

  乌江村制作的戏剧远近驰名。附近村庄的人们一听说这里要上演一出好戏,纷纷口口相传,纷纷带着自己的板凳围拢过来。最热闹的时候,台下坐了几千人。但现在,台上的尘土飞扬,所有人似乎都忘记了这件事。

  舞台后地板上还残留着模糊的粉笔痕迹:宁海华山越剧团演出《义仆救主》、《齐王求贤》。虽然这里偶尔还会演一些戏,但场面已不再是以前的盛况了。

  2。清代建筑雕塑精美

  因为科举考试、官员崛起,大部分人都回到家乡买地,留下了大量孤零零的院落和楼阁。

  村内现存古建筑以清代建筑为主。共有建筑物30余栋。最早的一座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其中比较有名的,除了永思堂外,还有一方、观星楼、四分等。

  吴氏宗祠东侧是第四旧宅,坐北朝南。马头墙巍然矗立,八字门敞开,墙基、梁、鳍、冠都雕刻精美,值得细细欣赏。

  “第四币”这个名字很有趣。从字面来看,你根本想象不到这是一座老房子的名字。

  一位穿着朴素花背心的老太太坐在屋檐下扇着扇子。这位老太太姓庄,今年87岁。

  我问她,为什么叫第四部?

  她说,这里原来住着吴家的四居室和几十户人家,原来叫“四居室”。用奉化话来说就是“四口之家”。如今,所有的人都消失了,只剩下几个孤独的老太太守着老屋,静静地生活着。

  六合院的祠堂里张贴着很多科举名单。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侵蚀,字迹斑驳,难以辨认。

  经大厅进入后院,前后院相连。老太太说,这里是武林高手吴大鼎的府邸。如今已荒废,院内尚有习武用的石阶,足以证明当年的“山气之强大”无与伦比。

  继续前进,看看远处的后山。因山有马鞍形双峰,后山又称马鞍山,寓意子孙能文能武。

  离后山最近的就是“胡地”房子。院落狭长,南北九间两巷,东西各一门。院子里住着四户人家。

  殿前朝北的墙上贴着“好消息”。也许是因为主人的精心保护,好消息还是很清晰的,上面写着“丁酉(1897年)武松考中”。

  3。两支蜡烛三炷香

  乌江村有一座南山。虽然不是陶渊明笔下“东篱下采菊,悠然见南山”的地方,但同样是山峦叠嶂、悠然雄伟的地方。与陶渊明的《南山图》有异曲同工之妙。南山上的古银杏树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与古村一样古老。它见证了古村千百年的兴衰,曾经是村里的瑰宝。

  吴江村出身的文史专家吴慈先生说,这棵银杏树有三枝,形似三炷香。东西两侧各有一棵枫树,寓意“两烛三炷香”。从山上向北眺望,祭天祭地,祈求国家和人民平安。

  然而,就在去年,这位让村民们骄傲的“老前辈”不慎被高压线电流击中,只剩下空荡荡的躯干。庆幸的是,村里至今还保留着50多棵百年樟树,其中以佛手樟树最为著名。

  “两烛”之一的大枫树下,有吴家祖先的坟墓。说起五家大公,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清朝雍正年间,村里有一位进士,名叫全吉。全济公娶了一个比他大6岁的妻子,名叫王如仁。这是真正的“姐弟恋”。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结婚二十年却没有孩子。族人难免在背后议论他,称他为“孤老全吉”。

  有一天,全吉的表弟带着两个儿子到村前的高坡上看风景。侄子指着面前的田地对儿子们说:“这一大块地现在是你们叔叔的,但从今往后就属于你们了,因为我叔叔没有儿子了。”

  这句话传到全济公耳中,他心里很不舒服。他没想到,老实忠厚的侄子竟然会提出自己的想法。他立即告诉了自己的妻子,王汝仁听后非常生气,当即决定娶自己的小妾。决定生下五个儿子来延续吴氏家族。

  夏、周成为全济公的二妃。第二年,夏氏生子,为宫人。第三年,王汝仁也生下儿子,是商户。于是,乌江泾著名的恭、商、焦、郑、虞、吴家大公便应运而生。

  这五位太公都是中国学生,所以在村里很有名。后来他们的子孙都昌盛起来,继承儒家传统,教书育人,传承文化遗产。

  这一切或许都是因为当年那场似是而非的挑衅。

  乌江村人,家训中提到,有才者成学者,读书以振兴家誉;有志之士,仁人志士。

  -专家评审

  杨谷成(文化保护专家、古村落研究员):乌江村位于奉化市邱村镇以西2.5公里处,是邱村镇18个行政村之一。全村有农户400余户,近1200人,另有150人,耕地面积886亩。古村西邻曹村,北临奉化至松澳公路,南接马鞍山,山南靠杨村、象山港。公路修建前,村西、北与曹村仅隔一条曹河。这条曹溪河发源于南山,流经村东草铺,向南流入古阴阳河。

  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古村里出来。曾经孕育出大批人才的千年乌江泾古宅如今已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不能让老一辈人在饱经风霜、发霉的老房子里度过晚年,也不能忍心把尚可居住的老房子拆掉任其腐烂。尤其是该村被列为市级历史文化村后,当地政府和业主必须面对老房子保护、改造和利用的现实问题。

  先生来自乌江泾的文史专家吴慈,一直在研究、保护和倡导这个世代遭到破坏、祖辈居住了十年的古村落。但由于我国古村落的地域环境和人文条件不同,不可能采取固定的方法。近日,宁波市制定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关于乌江村的保护、整治和利用规划,也落实了“见山、见水、记乡愁”。进行中。

  带路

  自驾:从宁波灵桥出发,从鄞州大道经横溪镇、金鹅进入邱村镇。该村位于镇西2公里处,总距离约39公里。

  自驾:从宁波汽车东站乘坐中巴车到邱村。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