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学艺术 > 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原文、注释、翻译、欣赏

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原文、注释、翻译、欣赏

2023-10-08 12:04

开始撰写《镇军参军经》

【原文】

弱龄[1]寄于别事,惜情[2]在琴书。棕[3]则快乐知足,常空[4]则常焉如[5]。苟明会见[6]时,缰绳停在大道上。头策 [7] 命早上更衣,暂时远离花园。 [8]孤舟逝去,我又回到思雨[9]。我的旅途还远吗?上升和下降的距离超过一千英里[10]。我的眼睛厌倦了江河,我的心灵却在思念着山河。看云,愧高鸟;面朝水,羞于水中游鱼[11]。我一开始就很想在我的腿上,谁能说我的外表受到限制呢。闲聊、换衣服后,我们终于回到半胜路[12]。

【注】

[1]弱龄:年轻时。

[2]承诺:承诺。

[3]着(pī)褐:穿着粗布。 《老子》:“这就是为什么圣人一身棕,心有玉。”

[4]屡空:多次空虚,形容贫穷。 《论语·先进》:“回归苍生!屡空。”

[5] 颜茹:看上去沉着冷静。

[6]明慧:默默理解。

[7]投资策略:丢掉拐杖,就意味着放弃田园生活。 《七命》:“阳武尝试了一下,夸父给了他建议。”

[8]苗苗:远方。 《楚辞·九章·悲回风》:“攀岩远眺,路昏暗寂静。”

[9]纡(yū):缠绵。 《楚辞·九章·悲回风》:“藤蔓无量,雾气无量。”

[10]爬上爬下山,诉说旅途的艰辛。

[11] 看云羞鸟高,看水羞鱼游:正比喻“笼中鸟思老林,池塘里的鱼想念旧时的深渊”。

[12]班胜录:东汉班固《幽通赋》:“最终自保,自害,此为仁之府。”意思是选拔有才能的人,与他们毗邻而居。

【翻译】

少年时,痴迷山水,陶醉音乐书法。我穿着粗布做的衣服,很高兴。我经常很穷,但很高兴生活在贫困中。当机会来临时,我会努力抓住它,重返仕途。我丢掉拐杖,命人收拾好清晨的行囊,暂时告别了乡村,默默疏远了我。妙园孤舟渐行渐远,偶尔的思念萦绕心间。这不是一个漫长的旅程吗?登高望远。我看腻了美丽的河山,想再次在山水田园里度过一生。鸟儿飞得那么自由,水里的鱼儿那么快乐。这一幕让我感到羞愧。庆幸的是,我心里有一个纯粹而简单的信念。我不受体形的束缚,可以随自然而变。我坚守初心,最终会像班固在《幽通赋》中所说的那样,回到人才居住的草堂。

【欣赏】

这首诗与《荣木》几乎同时写成。 《荣木》 写于公元 404 年。它代表了儒家“国千乘,尊物信,俭爱人,民能守时”的理念。世俗的一面,这首诗是同年写的,反映了儒家思想世俗的一面:“如果不能遵循道,就会在天篷上浮在海上”。本文所描述的内容构成了陶渊明思想信仰的另一面,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隐居的一面。

作者首先阐述了这首诗的主旨:“年少时,抛诸脑后,心在琴书。”作者少年时,迷恋山水,沉醉于琴书。这让笔者想起了作者的另一首诗:“少年无合适韵,自然爱山峦”。

“我为被爱而自豪,也常常这样空虚”。我常常很穷,但平静而快乐。 “燕如”一词源自《诗经·卫风·氓》:“将军角的宴会,有说有笑的燕燕。” “燕燕”的本义是温柔、平和。 “Ru”是形容词后缀,表示地位。 《雁如》让人感到诗人虽然生活贫困,但他脸上挂着笑容,内心平静淡然。这种潇洒、超然、自由的风格实在令人敬佩。

“到时候,你们会在黑暗的世界里相遇,你们会在大道上休息。”当机会来临时,尽量抓住它,重返仕途。事实上,作者并没有翻译这句话的典故和意境。这首诗继承了《楚辞》的含义。就《楚辞·离骚》而言,“我正在回到我的车上恢复道路,距离迷失的道路已经不远了”。 “马儿在咸塘里喝水,缰绳如芙蓉,折如树拂日,互相闲聊,照料羊群。”等,分别表达了两位作者对“官”与“隐”的纠结状态。

不过,“不如过节,王事平”(《答庞参军》)。诗人报效国家的愿望和贫困家庭的困境,使他不得不“着晨衣,暂离园”,抛弃拐杖。 ,一早就命人准备好行李,暂时告别乡村,默默拉开距离。

“孤舟逝,思念不已。”远方的孤舟有时会被错过。作者闭关时的心境必定是这样的。这里用了《楚辞·九章·悲回风》的典故,而在《悲回风》中,屈原也表达了“愁在风中摇,心受委屈”的怨恨和怨恨。这与这句话虽然意境不同,但表达的思想却是相似的。生活在战争时期,人们流离失所,家庭遭到破坏。谁能保证作者不会是下一个遭受军事灾难的人呢?而且,《绵绵归思语》中的“归思”二字还有双重含义。一是空间距离使作者产生思考,二是作者渴望回到自己无法回到的尧舜之治。于,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纠缠的意思,如上所述,就是“官”与“隐”的纠缠。

“我的路程不远吗?我可以上下千里。”有的版本的升降被称为“灯直”,很容易让读者想起《诗经·周南·卷耳》:“我挖耳朵,篮子还没满,我怀了你。” ,把他放在周星:知彼崔伟,我的马是老虎。我会考虑那枚金色的花环,并永远珍惜它!他在高山上,我的马是黑黄的。我要给他喝一杯,这样我就不会受到永远的伤害了!敌有难,我马有难,我仆有难,何必呢? ” 《诗经原始》将这篇文章解读为“思考服兵役,知女人真爱”。回到这句话,不难想象作者的心情几乎和《卷耳》一样沉重。与此同时,作者也开始向我们呈现一个宏大的视角。

作者不断深化这个宏大的视角,“我的眼睛厌倦了大河的不同风景,我的心灵渴望居住的山水。”作者不仅明确地表达了自己隐居山林的志向,而且进一步开阔了读者的视野。文章字里行间展现了他退却的信念和力量。

作者进一步具体化了这一愿景,或者说,给出了他向往的生活的例子。 “望云羞高鸟,近水羞鱼游”。高飞的鸟儿是那么自由,水中的鱼儿是那么的快乐。这一幕让笔者感到羞愧。这句话又让我们想起了《归园田居》中的那句话,“鸟儿怀旧林,池鱼怀故深渊”。回到这首诗,我其实应该为当时动荡的时局感到羞愧或遗憾。它不允许我们的诗人有太多选择。

作者进一步向超越世俗的方向写道:“我真想一开始就在我的脑海里,但我不能说我的形式受到限制。”庆幸的是,纯粹朴素的信仰就在作者的心中,不受形式的束缚。以下是《诗经·小雅·鹤鸣》《超然》中的事,里面的诗句也可能是作者的心愿之一:“九皋闻鹤,野闻声。鱼潜深渊,或许在朱。在乐碧花园,有檀树,下有藤蔓,那是一座石头山,可会误会。”作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但其实,从下文中不难看出,作者也有《离骚》结尾处的意思“皇上升为皇帝,忽来到故乡,奴婢悲痛欲绝”。他的马怀孕了,他蜷缩成一团,什么也做不了。”

最后,作者总结道:“咱们聊聊,换换身,最后回到半生家吧。”作者没有写“终于回到横门”,但《诗经·陈风·衡门》是另一个更为著名的隐居意象。至于《幽通赋》,正如片名的本意一样,很大程度上表达了一种挫败感,而《幽通赋》的结局是:“草本是天造地设人生命定,只有圣贤唯复心而传道”。媛媛的货没了。保住自己的生命和名誉,是人的面子。为友舍命,是与道用之。为孩子的事情伤心,就是不满足。浩儿太素色了,火羽的颜色更胜一筹。最好能超越它。前几天,我跌入了神界。”表达了受挫的郁闷心情。再加上《悲回风》《卷耳》等表达忧虑的段落中使用了典故和引文,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细读这首诗,发现它并不像乍看上去那么简单,作者的心情深深地纠结在“官”与“隐”之间。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