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历史事件 > 关于火把节的故事

关于火把节的故事

2023-10-09 15:31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关于火把节还有很多历史故事。

南诏王烧嵩明楼,善女为国尽忠

唐初,云南有六个部落,史称“刘肇”。最南端的部落蒙舍昭,也称南诏。南诏日益强大。一日,南诏王皮洛格邀请五赵其他首领聚会。领导人邓福照的妻子慈善夫人认为皮洛格别有用心,极力劝丈夫不要去。但丈夫不听。临行前,查里蒂夫人含着泪水在丈夫的手臂上套上一个铁环以求保护。此后,毗罗阁烧毁了首领聚集的嵩明楼,五赵首领无一幸存。

面对嵩明楼的灰烬,慈善夫人泪流满面。她跳进了灰烬里,拔出了丈夫戴着的铁环。直到这时,她才认出了丈夫的尸体,并将其运回家。后来,皮洛格听说了这位聪明贤惠的慈善女士,想娶她为妻。但查丽蒂夫人怎么可能再结婚呢?安葬完丈夫后,她跟随亡夫,封城自杀,留下了这段感人至深的感人故事。从此,云南白族人民庆祝火把节,纪念“火烧嵩明塔”的历史故事和勇敢聪明的慈善女士。

武士们摔跤打妖,大家点着火把烧虫子

相传,远古时代,有一个名叫十里里的恶魔,它破坏了人间人们的幸福生活。人们知道后,纷纷上前询问。施力嚣张地叫人跟他摔跤,甚至还用打倒一头又一头壮牛来示威(从此,火把节的第一件事就是斗牛)。他的挑衅行为激怒了一位名叫鲍聪的英雄。他走出人群,与石大力摔跤了三天三夜,却始终无法分出胜负。

于是人们吹起三弦琴,吹起短笛,拍手跺脚为包聪加油,最后打败了石大力。恶魔生气了,释放了蝗虫和其他害虫来破坏人们辛辛苦苦种植的庄稼。于是,人们又聚集起来,点燃火把烧害虫,最后把害虫全部烧死了。这一天恰好是6月24日。后来,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人们每天都会杀牛宰羊,举行各种火把节活动。体现了彝族人民不畏暴力、为幸福生活而奋斗的奋斗精神。

杀害税务使者激怒众神,点燃火把对抗害虫

很久以前,天地相连。一年,西提古拉神派西雷阿比到人间收税。由于人间多灾多难,农作物歉收,人们无法纳税。人间强者奥提拉巴,能吃铜铁,将税吏西瑟拉比打死。天神大怒,发了一场洪水淹没了大地上的人们,但洪水被人们打败了。诸神还释放了各种害虫到人间来吃人类的庄稼。奥蒂拉巴和大家聚集在火坑周围讨论控制害虫的方法。他们无意中发现一只掉进火坑里的昆虫很快就被烧死了。于是额提拉巴组织大家举着火把烧虫子,终于打败了害虫,赢得了丰收。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节。

阿南公主的故事

在大理地区,流传着阿南公主的故事:“汉代封建时期,叶羽(今大理)之妻阿南,为酋长马那那之妻。那为汉将郭将军所杀。”世忠要他的妻子楠,楠说:能我答应你三件事:一是做帘子孝敬我的旧夫;一是把我旧夫的衣服烧了,换上新衣服;一是做全国人都知道我是礼嫁,我是如我所说的那样忠诚。明日,我会聚集众人,设帘拜夫,下放火,南藏刀出,火势猛烈时,他烧了丈夫的衣服,然后用刀砍下他的脖子,投入火中。时值农历六月二十五,全国人民哀悼他,并将他吊死。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举起火把,名叫星会节。

内涵意义

火把节习俗传说的形成,与同民族彝族的本土崇拜有关,特别是对火的信仰,在西南彝族的火把节活动中仍然保持着。中国。用火熏田的民间功能是消除邪气、驱疫避灾、驱虫护苗、催苗发芽、祈求丰收、招光明、迎吉祥。这个过程中的民间心理和信仰观念就是趋吉避凶。

凉山彝族火把节传说体现了对火这种带有神秘元素的超自然力量的原始崇拜。至今仍体现着火把节习俗传说的原始民间基因。它属于火把节习俗的早期形式,其文化核心是火崇拜,符合氐羌系彝族崇尚火、崇拜太阳的文化传统。

火把节的传说有很多种。虽然来源不同,但都是相似的。文本结构是人与神的斗争→人战胜神的→神的复仇→人再次战胜神的→庆祝胜利和丰收。构建故事的程序。这些不同的文本都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而且都以宣告人的胜利和上帝的失败为结尾,这与神话中上帝主导的叙事方式不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人类生存的核心问题已经从自然转向社会,阶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火把节的传说与各民族浩瀚复杂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进而成为表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口头叙述方式。此类传说是火把节的次要习俗,以歌颂祖先、歌颂英雄为主题。

后来,传统道德观念对火把节习俗和传说的渗透,体现在女性人物传说与火把节传说的交汇上。无论是早期的喜鹊姑娘,还是后来的阿南和慈善夫人,大多都有着“自焚”的共同命运。这种传说一方面反映了民族和阶级压迫的黑暗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阴谋则是“一女无二夫”的女强人传奇,意在展现正直的美德。

从喜鹊、阿南到慈善女士,无一不是为爱、为夫、为国殉国的忠贞形象。人们把这些善良勇敢的女性人物的命运与火把节的传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达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崇尚贤人”的情怀。强烈的、诽谤性的“淫秽、邪恶”的感情和欲望。这样的传说应该是后来产生的。

总之,从火把节传说的形成和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历史,这与这个节日在西南各族人民中的长期发展是同步的。火把节的传说在其漫长的流传过程中不断演变。甚至影响了一些地区的节日习俗,使原本具有“祭祀性”的火把节也附加了“纪念节日”的衍生意义。例如,《鹤庆传说》中,6月19日,女子手捧凤仙花。染成红色的指甲也被认为是慈善女士的功劳,据说这是为了纪念慈善策划者,她把指甲挖出来直到流血或被烧红。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