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历史事件 > 李自成攻打北京时,明朝仍有百万大军,他们为什么不拯救崇祯?

李自成攻打北京时,明朝仍有百万大军,他们为什么不拯救崇祯?

2023-10-09 03:28


对李自成和崇祯着迷的读者,请阅读历史编辑精心撰写的以下故事。 1644年正月,李自成从西安出发,开始向北京行军。明朝的精兵强将虽然因为军队和清军的屡次攻击而损失惨重,但名义上仍然拥有百万大军,至少有能力打一场战争。然而,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起义军就前进了一千多公里,攻陷了防御森严的北京!


而明朝却似乎没有组织大规模的抵抗,百万大军似乎失踪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呢?让我们深入研究一下。


崇祯拒绝集结军队


早在李自成发动攻势之前,陕西省长余应桂就曾提出集结大军的建议。他报告说:“李自成的军队号称百万,这不是开玩笑,必须举世之力消灭之。左良玉、吴三桂、高杰、唐同、周瑜吉、刘泽清等军队应该让真定与史可法相聚。或者王永吉持尚方剑与李自成作战。”


不过,崇祯并没有采纳余应桂的建议。相反,他受到了责骂。原来,孙传庭战死,余应桂奉命接替孙传庭。崇祯只给了余应桂1000人,他带来的钱也只够支付这1000人的工资。当余应桂赶到山西时,他发现陕西基本上已经被李自成照顾好了。他的一千人还不够填牙,所以他留在山西不敢离开。


虽然余应桂的建议得到了法庭官员的认可,但崇祯认为时间已经过去了,他无法调动大军来抵抗。然而历史告诉我们,崇祯的决定是错误的。如果他认真听取余应桂的建议,也许历史就会被改写。崇祯给余的回复是:你是陕西总督,却不怕入秦,也不积极部署河防(怎么能用这么少的钱来部署),但你却讲这些事徒然!可见你是多么的懦弱!


崇祯之所以拒绝余的建议,并不是因为余没有去陕西。其实崇祯当时也有自己的考虑。


调动军队,要付出的代价是非常高的。当时,吴三桂在宁远,承担着抗清的任务;当年一二月,左良玉还在湖南与张献忠作战;其他将军也都有自己的任务。集结大军,就意味着直接放弃全国几个战场。成本太高,除非绝对必要,否则不应该这样做。


当时崇祯并不认为这是最后的手段。他深知北京的安危,常视山西之乱,这是当时的关键。如果李自成不能控制山西,只从河南进军,侧翼就会受到山西明军的威胁,农民军的万里纵深就会变成万里前线,就会非常被动。 (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所犯的错误)


所以山西的得失是明朝能否保卫李自成的关键。当时,大同、宣府、居庸关等地已是边塞,重兵驻扎。关隘森严,兵力强大,根本不惧李自成来。


明军最担心的是从太原离开井陉,取保定攻打北京。这是最短路线,也是明军防御相对薄弱的地区。但明军依托太行屏障,只要在真定、保定集中重兵,堵住井陉入口,就能防御李自成。而且,如果真正的防护不够,还可以派遣一半的玄玄兵支援京城,保卫京城。就算井陉难以阻挡,也只能调动宣府和大同一半的兵力来对付李自成。


看来,依靠太行山的屏障和雄伟坚固的关城,明朝即使不调动吴三桂、左良玉等人的军队,也能抵抗李自成。


其实当时的明朝还是可以挡住大顺军的。不仅明朝这么认为,清朝也这么认为。


当时,多尔衮以顺治的名义给李自成写信,表达了“齐心协力,征伐中原”的意图。可见,清朝对于明朝与大顺战争的局势还不清楚。至少短期内无法结束,或许也无需费心。


然而事实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进步超出所有人的预期


首先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李自成的行军路线。


除了刘方良率军从河南进军之外,李自成率领主力直击明朝“天下最强兵力”所在的大同、宣府、居庸关!


很快,李自成遭受了巨大的失败。


在宁武,周虞姬拼命抵抗。李自成军苦战四天,伤亡过半,才攻破城池。


李自成等人心灰意冷:宁武虽破,农民军却深入床底。前方有大同兵十万,宣抚兵十万,居庸兵二十万。如果他们都像宁武那样战斗,我们还有什么机会?不如先回陕西休息一下再说吧。


然而,此时,历史似乎给李自成开了一个坑。此后,大同、宣府、居庸关、昌平等地文武不战而降。原本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所在地”的各个地方连战斗都没打就瞬间投降了。这一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变化,给历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崇祯被迫不惜一切代价开始部署军队。然而,这是一次仓促且没有结果的部署。如果吴三桂只率领自己的骑兵来帮忙的话,应该能够及时赶到。然而,现在吴三桂却放弃了宁远!明军在辽东实行“辽人镇辽”的战略,宁远官兵大部分来自辽东。他们常年在辽东与清军浴血奋战。士兵们当然担心把家人和居民留给清军!因此,吴三桂带着宁远超过50万的居民和家人行动缓慢,每天只能步行几十英里。直到十六日,李自成快到北京时,他才到达山海关。吴三桂缓缓移动,刘泽清则转身离开。从彰德到临清,他不敢北上。大肆掠夺后,他南逃。只有唐同带着八千精兵到达张邑门,但他很快就受不了宦官的嚣张气焰,率部前往居庸关,很快就加入了“迎庄王”的队列。调动了很久的士兵,却没有一个士兵被调动!迅速破城崩溃。即便如此,北京作为一个运行了两百年的统治中心,城防十分坚固。按照常理来说,防御一段时间还是可以的。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崇祯仍有望调集军队增援。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李自成一到北京,城外三大阵营就已经投降了。此时李自成还没有具体的灭城计划,只是请求分封陕西为王。然而很快,守城的明军纷纷投降,张邑门的宦官打开了城门,京城陷落。


从17日到达北京到19日早上破城,只用了一天多的时间。就算敌人想来增援,也已经来不及了!


明朝已亡。


所有这些累积的罪恶终于爆发了。事实上,明朝不必为自己的“百万大军”没有赶赴京师救援而感到遗憾。因为这支“百万大军”,后来大部分都投降了清朝。


所谓的“百万大军”其实几乎为零。


明朝已经士气低落。


大顺军攻打宣府,将领投降,总督朱之锋悬赏守城,但“无人响应”。当大顺军进攻北京时,守城的士兵不听命令,甚至被鞭打也无济于事。


一路上,明军将领都是带头投降的。


一路上,明军主帅、副将能躲就躲,不能躲就溜走“迎闯王”。


这一切,其实都是明朝积弊已久的爆发。


明朝的戍卒已经不能用了。从戚继光开始,明朝逐渐依赖于征兵。


征兵制度一度提高了明军的战斗力,但其弊端很快就显现出来。一方面,后来的将领在招募上不像戚继光那么严格,招募后也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因此,招募的部队组成非常混乱,战斗力很差。征召的士兵大部分都是破产的农民。他们对明朝没有忠诚度,反而更容易受到农民军政策的影响。然而,军权掌握在将军手中,军队成了他们的私有财产。因此,士兵们常常叛变,将军们则痴迷于拥兵自重。这是明末军队的常态。


明朝长期存在的利用民间控制军事、利用宦官干涉军事、崇祯滥杀大臣的问题,也让武将们对明朝没有了忠诚度。


先投降的白关根写的劝大同蒋让投降的信,揭示了明军将领的态度:我们被文官打压,地位等同狗马。如今,庄王势力强大,朝中奸臣当权。即使立下功德,也会遭遇奇难!


再多的士兵又有什么用呢?


崇祯拥有百万大军,但他根本靠不住。


后来的南明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大喜、大顺等“贼军”余部身上,而明正规军则纷纷投降。


这样的明朝,就算有百万大军又有什么用呢?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