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历史事件 > 安禄山是如何成功成为皇帝的“宠儿”的?

安禄山是如何成功成为皇帝的“宠儿”的?

2023-10-08 20:59

安禄山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 《旧唐书·安禄山传附子庆绪传》据说“禄山父子叛三年,被灭”。欧阳修等编纂宋《新唐书》时,安禄山就被列入《逆臣传》。历史学家历来称“安史之乱”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禄山就是直接将大唐帝国从太平盛世拖入衰落深渊的罪魁祸首。多年来,人们对唐玄宗时代的“盛世”的解读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如果考察安禄山一步步起义的过程,对于分析天宝盛世的形势,特别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的政治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安禄山出生于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年),唐肃宗二年(703年)被亲信及其子安庆绪密谋杀害,享年55岁( 757)。一生中,13岁之前他是一个流浪的孤儿,15岁到30岁左右,他生活在边境地区,是一个不安分的商人。他30岁入伍,不到4年就成为平卢将军。入伍后的前十年,安禄山39岁之前,他的仕途和人生道路也有坎坷。他两次死里逃生,但最终又东山再起。当年(天宝元年)正月初一,刚刚迈入四十岁门槛的他,就成为了驻守边境的封建重镇的最高军事统帅——节度使平陆军。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逐渐声名鹊起。在唐朝严格遵循“资历本位”制度的官员任用制度下,创造了边疆将领在和平时期事业有成的神话。 42岁时,兼任范阳(治今北京)节度使;四十五岁兼任御史。天宝七年(748年)46岁,朝廷授予他铁证,封三百户。柳城县开国元勋; 48岁时(天宝九年五月)被封为东平郡王,开创了唐代将领称王的先例。天宝十年二月,时年四十九岁,兼任河东刺史。同时兼任平陆、河北交通使,关内、营田分使,接见处置使。从40岁到49岁,安禄山从一党统帅到三镇镇长,所获得的荣耀和宠爱达到了顶峰。从50岁开始,有迹象表明他开始一步步谋划乱局。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叛变。次年,拥立燕雄武皇帝。当年春节被害,时年55岁。

安禄山在政治上的一步步崛起和他在边疆的杰出“战功”无疑是构建唐玄宗盛世的重要元素。就连唐玄宗时期安禄山发动的叛乱,也早已被历史学家视为天宝盛世衰落的标杆。历史从来不能接受假设,但如果安禄山之乱没有发生,或者叛乱不是安禄山发起的,那么后人解读天宝盛世的墨迹又该从何下笔,又该写谁呢?在此,我们不妨将安禄山一生的几个阶段重新粗略地梳理一下,对无法假设的历史轨迹进行描述。至于如何按照历史逻辑和理性探讨安禄山的政治命运,则是留给历史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个小孤儿的一生,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历史上,虽然安禄山的身世存在诸多疑问,但他的出身依然清晰。 《旧唐书》相传他是一个“瀛州柳城的私生子蛮人”。他没有姓氏,名字叫牙罗山。他的母亲阿什德也是突厥巫师,职业是占卜。突厥人称之为斗战。荣新江教授经考证,称安禄山为昭武九姓粟特人,名“少古,随母在突厥”。粟特是一个善于经商的民族,粟特人在经商的过程中,走遍了古老的欧亚大陆。西域、草原游牧汗国、中原王朝。” (戎新江:《安禄山和种族与宗教信仰》,载于《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史学卷》)安禄山的母亲阿什德是突厥姓巫,她向鸭罗山祈祷,上帝应得一个孩子。开元初,安禄山投降唐朝,安禄山也一同居住在颍州地区。这种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了大批善于经商的胡商,颍州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几年时间,“仓库颇为坚固,居民日渐富裕”。 (《旧唐书·良吏传下·宋庆礼传》)随着安禄山长大,他“奸诈残忍,足智多谋,善于体察民情,通晓九种语言”,于是在范阳(今北京)当了一名商人(经纪人)。在几年的生意经营中,一次濒死经历成为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安禄山30岁时,在生意场上“偷了一只羊”。范阳节度使张守玉追杀他,欲“一棍杀之”。生死攸关,张守玉却“奇言异貌”将他放了。那么,安禄山到底长什么样子呢?什么样的词会出来?张寿为何改变主意?史料说它“又肥又白”,也有说它“又大又白”。看来,正值壮年的安禄山,不仅身材高大,皮肤白皙,而且身材丰满。既然说张寿“相貌奇特”,大概在他眼里(或者按照唐人的审美观点)安禄山就是一个不寻常的胡人。但为什么要“解释你所说的”呢?安禄山说:“大夫(张寿当时还加了监察大夫的宪法称号,这是一个尊称)不想两次灭奚、契丹,所以杀了强人。”安禄山为何这么说?他能打动节度使张寿吗?唐玄宗在位期间,东北契丹、奚势力日渐强大。他们都是东胡人后裔。他们早年被强敌匈奴击败,退居北方。后来奚、契丹以游牧为生,以狩猎为生。契丹东与朝鲜接壤,西与奚接壤,南与瀛州(今辽宁朝阳)接壤,北与汉、室韦等部族接壤。唐太宗年间,在此建松莫总督府(辖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东),首领赐姓李。契丹投降后屡次叛乱,唐朝或试图征服,或安抚契丹,双方在幽州(今北京)、郢州对峙。太宗时习亦入朝贡,西有突厥,南有白浪河。首领和契丹人都得到了商汤公主,但也经常因为依附契丹人而惹出麻烦。习和契丹常被称为“两扇”。他们实力强大之后,对唐政权东北的威胁就加大了。范阳和平卢节度使的重要职责就是遏制契丹、西凉范的侵扰,保证东北边境局势的稳定。所以,出任范阳、平陆两镇刺史的人选,不仅要能指挥军队,还要能威慑、安抚边境地区,这样边境才不会发生事端。安禄山的这番话,说明他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对大唐帝国的边境政策和边境情况非常熟悉。不仅他的样子很奇怪,就连他的言语也确实不同寻常。张守义其实改变了初衷。不仅没有杀他,反而留在军队驱赶他。就这样,安禄山得到了加入唐朝边防军的机会,从而得到了施展聪明才智的机会。这成为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军旅生涯和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

入伍后,安禄山成为了一名救命将领。善于洞察形势的安禄山或许已经看清了,抓人比他卖牙齿的生意更有利可图。活捉人意味着活捉两倍的人。和他一起干捕手的还有一个叫史思明的老乡。他们的记录是根据活捉人口的两倍计算的。由于他对地形山势非常熟悉,经常带着三五人骑马出动,会俘获数十人。节度使很惊讶,给了他更多的人手,他往往成倍地完成任务。不久,安禄山因为志在必得,成为偏将军。安禄山的勇敢赢得节度使张守玉的赏识,收为养子。因战功被任命为崖前攻使,授元外左旗卫将军。张守义将他视为养子,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安禄山一如既往地凭借自己对付契丹和奚的功绩作为入主的首都。有时为了争功,他不惜使用欺骗手段,引诱、杀害两批人。 “他常引诱熟悉的范习、契丹人相会,将酒掺毒,以毒杀之,杀了数十人,斩首领,寄信表示胜利。””(《安禄山事迹》卷一)同样,安禄山为了获得更多的功劳和赏赐的资本,有时会主动出击,但这往往会带来很大的风险。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他已经担任过平卢将军安禄山,出征契丹失败,几乎丢了脑袋,本可以对付他的节度使张寿上报朝廷,要求将他斩首。 ,他运气好,把球踢到朝廷上,宰相张九龄看得清清楚楚:“遵军令,庐山难免死。”他也认为死不能免,坚持要死。杀了他。唐玄宗“惜其勇猛,乃命罢官,白衣显效”,故未杀其(《安禄山事迹》卷一)。第二次死里逃生,安禄山没有生命危险,能够重整旗鼓。开元二十八年(740年),38岁的他再次担任平卢军节度使,再次成为封建镇上的高级将领。从此,他不仅懂得了如何立功,也深深体会到了皇帝主宰生死的至高权力。经历了这次九死一生之后,安禄山真正开始走上了成功的快车道。

皇帝的宠爱与人事管理

安禄山38岁以后的个人发展重点是如何获得皇帝的宠幸。为了准确掌握朝廷的最新动态,安禄山照例派亲信前往京城的金奏院(类似办公室)打听消息。事实证明,这个想法保证了他一步步的成功。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总结起来,至少有几个方面。

一是贿赂朝廷官员,攀附宰相,依靠舆论营造个人繁荣的政治环境。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河北使张礼贞赴颍州视察。担任平卢军节度使的安禄山,向张丽珍一行赠送了金帛等厚礼。结果回到朝堂后,张丽珍对他态度不好。次年,40岁的安禄山被任命为平卢节度使。两年后,兼任范阳节度使。天宝五年(746年),废民政尚书奚建侯为河北使,督河北。安禄山也是如此。一如既往,他“慷慨地贿赂与他同行的人,乞求好言”。因此,奚建厚在向法院提交的报告中称安禄山“公正、无私、严格、守法”。这些皇帝的亲信大臣“称赞他的美貌”,皇帝对安禄山的宠爱“将愈加不可动摇”。尤其是后来他偏袒李林甫总理,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得了更多的政治利益。所谓:“右丞相李林甫与庐山有来往,屡向玄宗奏明,深受其宠”。 (《旧唐书·安禄山传》,《资治通鉴》)事实上,在这一时期,大量的胡人成为了唐朝的边防部队。战士们也对担任边防指挥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需要武将和节度使来有效控制军队;另一方面,他们必须有资格保卫领土和稳定边境。盛世时期,大陆不闻金鼓,不搞攻战。汉族将领的数量相对减少,可供朝廷使用的将领就更少了。范兵范将领成为唐军在边境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挥边军的节度使,多由胡人执掌,势不可挡。安禄山同时担任三镇总督,这也是这种情况下的必然结果。旧史中,安禄山之乱的起因是李林甫建议重用范将。事实上,天宝时期重用范将是天宝军事结构变化和边防形势要求的结果。即使李林甫最初提出重用将领镇守边境,也是因为这种客观情况。只不过安禄山这个外国人得到重用,跟李林甫等人的称赞有直接关系。

二是用手中的权力进一步创造政绩。

安禄山清楚地明白,他的作用和价值就是让朝廷相信他能够确保唐朝东北边境的安全。为了“以边际效益谋取利益”,他经常使用欺骗手段诱杀“二粉”。据史书记载:安禄山前后欺骗契丹人十余次。席间,他们将风信子放入酒中,提前挖好坑,等他们喝醉后,斩首埋葬,结果全都死了,浑然不觉。每次都有数十人被杀。他们甚至不惜两次入侵掠夺,制造事端,恶化边境局势。天宝四年(745年)三月,唐朝以宗女公主的名义迎娶契丹、奚,实行联姻,双方关系趋于缓和。但因不堪忍受安禄山的屡次侵犯和掠夺,当年九月,“各杀公主,举部落造反”(《安禄山事迹》卷一)。这样,安禄山就有了出兵的理由,也有了立功的机会。本来,东北边防元帅也是“两度使”,安抚两度、保证东北边境安宁是他的职责。然而安禄山却以此作为自己事业的踏脚石。其恶毒残忍和狼性野心可见一斑。更可悲的是,唐朝廷将安禄山视为东北的“长城”,并在圣旨中高度赞扬他“威望大漠,防御胜于长城”。直到叛乱前夕,唐玄宗仍对他寄予厚望,称“东北两俘虏,皆能由他镇压”(《资治通鉴》)等等。安禄山凭借东北边防的优势,两次乘胜追击,一步步赢得了朝廷的信任和玄宗的青睐。这个概况可以从安禄山天宝元年(742年)正月他担任平卢节度使后的升迁和调任官职来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唐朝的国策造就了安禄山。当安禄山从东北扬起烟尘时,皇帝所依赖的“长城”就成了推倒“长城”的那一座。


三是利用进京朝圣的条件,极力博得皇帝的青睐。

安禄山看清了唐玄宗对于东北局势的态度,明白自己肩负着镇守边境的重要职责,非常有必要向皇帝表达自己的忠诚。因此,安禄山总是不失时机地亲自向唐玄宗传达这一信号。除了频繁进贡和俘虏以示东北的稳定外,安禄山还非常善于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表示忠诚和背叛。他去北京谒见时,总是用非常恶心的言语来表达自己的忠诚。宴会上,安禄山奏道:“臣生于繁容,受宠太重,无特殊才能可用,愿为陛下而死。”在唐玄宗面前,安禄山反应犀利,回答皇帝的问题,时而幽默。安禄山长得很胖,晚年体重也增加了。他的腹部垂过膝盖,体重秤称他重 350 磅。每次走在安禄山上,都要被左右两侧托起,才能前行。唐玄宗在一次朝会上,指着自己的大肚子开玩笑说:“胡氏的肚子怎么这么大呢?”他回答说:“只有真诚的心和耳朵!”他以幽默的方式明确表达了对皇帝的诚挚忠诚,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影响。

安禄山为了博得皇帝的宠信,做了三件最著名的事情。

第一件事就是他在宫廷里跳“胡旋舞”。胡旋舞是唐代从西域传入的一种音乐舞蹈。据说舞者要“在一个小圆圈上纵横迈步,脚始终踩在圆圈上”。舞蹈姿势非常精彩,令人着迷。有人形容,舞者在鼓声的伴奏下,舒展袖子翩翩起舞,仿佛雪花飘落,左转右转,令人眼花缭乱,其速度快如车轮竞速或飞驰。一阵旋风刮过。精通音乐的唐玄宗非常喜爱它。安禄山也练出了一身好功夫。每当玄宗起身时,他都能轻松地跳起胡旋舞。 “快如风”,这让很多专精的骗子都自愧不如。要知道安禄山肥胖,走路都困难。为了讨好皇帝,他可以一丝不苟地完成难度极高的胡旋舞。他这样想也是可以理解的。诗人白居易《胡旋女》曾借此事抒发感慨:“天宝季年年变,群臣妃嫔学相聚。外有太真、庐山,二人为最擅长虎轩……庐山虎轩迷惑你,眼看,兵渡过黄河,毫无反攻之力。”

第二件事是,天宝六年(747年)早春朝会上,安禄山拒绝拜见太子。当时,唐玄宗将太子李亨介绍给安禄山,但他并没有打招呼。众人惊讶不已,连忙催促他行礼。安禄山负手而立,根本没有看太子一眼,道:“我不懂朝廷礼仪,太子怎么能做官呢?” ”他回答说:“我是个愚人,知道陛下不认识太子,罪过就是死。”然后又躬身行礼。其实,这是安禄山不认识太子的借口。并表达了对皇帝的忠诚。

第三件事是天宝六年,安禄山向杨贵妃请求收养一个儿子,得到了皇帝的批准。他今年四十五岁了,比杨贵妃大十六、十七岁。安禄山上朝时,必须先向贵妃行礼,然后再觐见皇帝。唐玄宗非常惊讶。他回答说:“扇人,先从母亲,再从父亲。”当时,杨贵妃备受宠爱,在宫中被称为“贵妇”。杨贵妃以安禄山为儿子,在宫中被称为“禄儿”。安禄山每次进京朝圣,都可以自由进出皇宫。有时他也会毫无忌讳地与宫人开玩笑。有时他会与贵妃共进晚餐,甚至彻夜不眠,从而传出许多丑闻。安禄山请求封贵妃,养子,得到唐玄宗更大的宠幸。当时的唐玄宗对他进入禁地从来没有怀疑过。天宝十年正月,杨贵妃为安禄山行洗礼大典时,他饶有兴致地前去观看,并按照宫中洗礼的规矩欣然赏赐了他们。

安禄山叛乱前,不仅任三镇军事使,还兼任河北、河东行政长官。兼牧使、马厩使,能控制边境牧马。他的权威深入到陇右地区。妻子是命中注定的妻子,儿子得到恩惠,京城赐府邸,日常生活充满精致美食。安禄山所获得的赏赐、爵位、官职、恩惠、地位,是当时国家体制下任何一个胡人都无法比拟的。

总结安禄山的致富之路,我们注意到他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基于他的民族出身和商业性质,他在唐朝边疆地区找到了发展的土壤。安禄山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唐朝的东北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二是了解仕途中的游戏规则,将个人才能与皇帝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让皇帝相信自己是一座可以依靠的“长城”。三是巧妙利用与中央朝廷的关系寻找代言人,积极创造个人发展的政治环境和条件,善于抓住机遇,顺利进入高层视野,成为皇帝的“宠儿” 。四是牢牢抓住皇帝对他的信任,充分利用与杨贵妃的“母子关系”来讨好皇帝,巩固自己的地位。在叛乱之前,安禄山一直是唐玄宗最信任的边防军。那些举报安禄山有不顺心的人,都被唐玄宗下令押解到他那里去处理。

安禄山从唐朝边防军到叛乱再到与皇帝作对的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与安禄山自身的经营有关,也与唐朝的政治、军事、经济形势有关,不能一言以蔽之。当安禄山的所作所为还遵循帝国政治制度的基本规范时,无论朝廷的宠幸有多么深,似乎都是可以容忍的。但他最终却走上了叛逆之路,后人评价他的崛起时,都将他视为盛世中的“怪人”、“恶魔”。无论如何,正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为安禄山这样的野心家、投机家提供了舞台。这样的人,可以发财,可以红遍北疆,甚至可以体现唐朝的中央宫廷。这让我们对唐帝国的历史产生了思考。从和平繁荣到动乱衰落的转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