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历史事件 >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是:郑和下西洋原版路线图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是:郑和下西洋原版路线图

2023-09-06 19:56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也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资料。该图具体的制作时间不详,一说作于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后,全体下洋官兵守备南京期间。其时正值明宣宗朱瞻基酝酿再下西洋之际,加之暂停时间较长,有暇整理,遂将郑和船队历次下西洋航程综合整理,绘制成整幅下西洋全图,是为郑和使团适应下西洋的需要而集体编制的作品。但也有观点认为,该图所绘航路与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中主船队的路线相吻合,可能是第七次下西洋之后的作品,但成图时间不应晚于15世纪中叶。

图上所绘基本航线以南京为起点,沿江而下,出海后沿海岸南下,沿中南半岛、马来半岛海岸,穿越马六甲海峡,经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到达溜山国(今马尔代夫)。由此分为两条航线,一条横渡印度洋到非洲东岸;另一条从溜山国横渡阿拉伯到忽鲁谟斯。图中对山岳、岛屿、桥梁、寺院,城市等物标,是采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立体写景形式绘制的,形象直观,易于航行中辨认。对主要国家和州、县、卫、所、巡司等则用方框标出,以示其重要。图上共绘记530多个记名,包括了亚非海岸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往返航线各50多条,航线旁所标注的针路、更数等导航定位数据,更有实用价值。这充分说明当时中国海船的远航经验甚为丰富,航海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

、突出了与航行有关的要素该图是写景式的海图,又是属于针路图系统,专供航海之用,故其本身又突出航海图的特征。表现在该图的内容要素都是为了航海的需要。一是突出标明航行的针路(航向)和更数(航程);二是为了定位导航的需要,将显著目标均画成对景图,以便于识别、定位。三是用文字说明转向点的位置和测深定位的水深数,以及注明牵星数据。这些都是保证安全航行的基本要素。

2、不同图幅体现了不同的航行需要。如自南京到太仓的一段航区,系内河航行,需沿河道而不断改变航向,因此图上不注明针路、更数。由于主要是根据两岸物标进行定位和导航,所以图上对两岸的地形、地物描绘得特别详细。又如自太仓至苏门答剌以至印度半岛的东西海岸,主要是沿岸和近海航行,除用罗经导航外,并以山头、岛屿为目标、因此图上绘有显著山峰和地物,并在主要航线上注记针位、更数的说明,以保证航行安全。自溜山国至忽鲁谟斯的航线,因是远洋航行,图幅除注明基本针路外,还加注了牵星数据,便于利用天文导航。

3、图幅配置以航线为中心《郑和航海图》上的方位不是以上北下南绘制的,而是突出以航线为主,整个航线是从右向左连贯的,由于这些线原来的向位是不同的,因此图幅的方位亦随之而异。如南京至太仓航线,原是自西向东,而图上绘成从右至左,图幅方位就成为右西左东,上南下北;又如出长江口后沿大陆海岸的航线基本是由北向南,但图上的航线还是由右而左绘出,所以图幅方位又成为右北左南,上西下东。这样绘制的航海图,其图幅方位虽不统一,但却便于在航行中使用。

郑和率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其编队规模之大,测量区域之广,技术水平之高,都是当时世界绝无仅有的。郑和船队的航海、测绘人员继承和发展前人的测绘技术,在航行期间测绘的航海图和过洋牵星图,是当时世界上最早、最好的航海图集,其定位手段之多、精度之高,也是西方各国望尘莫及的。可见,郑和下西洋及航海图对发展海洋测绘贡献之大,使中国的海洋测绘登上了世界高峰。

积累了海洋测绘资料。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宏大,每次远航都率领配有补给、运货、战船等种类齐全的大小海船200余艘,人员27800余人,利用季风和水文气象规律远涉重洋编队,这是当时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航行中,测定了许多航线的航向、航程,并在主航道及其附近测量了许多礁石、浅滩和山形、水势。在《郑和航海图》上,以不规则的大圈、小圈表示石星石塘(即中沙群岛),以便与以小圈表示的浅沙区别,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确定中沙群岛性质的记录,也是表示水下礁滩的最早的图例。郑和船队在国外还曾进行小编队活动,勘测了许多新航线,获得了许多测绘资料。在印度洋北部海域及沿岸重要地点,还测定了星体出水的高度,为航行安全和积累测绘资料作出了贡献。

发展了海上定位技术。郑和下西洋时,综合采用过洋牵星、陆标对景、推算航程、测量水深等方法来确定船位,提高了海上定位精度,不仅继承了历代的海上定位定向方法,还发展了海上导航定位技术。过洋牵星即海上天文导航,是通过观测星体(主要是北极星)离水天线的高度,借以确定船舶南北地理位置的变化,引导船舶横渡辽阔海域的天文导航方法。《郑和航海图》附有过洋牵星图4幅,各幅的中间是一长方框,其方位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框内绘一航行在海上的帆船,框外按概略方位绘有供牵星用的星辰,标有星名、指数,有的星还有直线与框边相连,可能是当时所牵的星,长方框右侧有图名及文字说明,内容与框边所注基本相同。4幅过洋牵星图具体说明苏门答刺与锡兰山、古里与忽鲁谟斯之间两条航线往返航行的过洋牵星数据。最常用的北辰星(明代为小熊座α),即北极星,因其出水高度和出没时间不受季节影响,使用最多。另有华盖星,经常使用的是小熊座β、γ,在赤道附近及南半球航行时看不到北极星,改用华盖星。根据陆地目标判定船位,是古代沿岸航行常用的方法,《郑和航海图》中自南京至太仓段未注针路,但对航线两侧可供定位用的物标轮廓作了示意性的表示,全图表示以该段最详细,中国东南沿海次之,目的是根据显著物标和山形判断船位。郑和船队还采用针位结合更数(航行的里程),以及利用水深和底质等方法来推算(判断)船位。

创新了地图绘制方法。古代海图多以“图”和“经(或志)”结合绘制和使用的。郑和下西洋之前,虽有海上交通图、海外诸域图、海道图、海道指南图等,但均需依据文字说明才能在航行中使用。从元代遗留的《海道指南图》看,图上仅有岸线、江河入海口、地名和岛洲名称等,与古地图并无明显差别。而《郑和航海图》除地图的主要内容外,集针位、更数、水深、牵星数据、航行注意事项等导航资料于一图上,一目了然,虽在比例尺和方位方面都有失真,但不需图文配合使用,凭图即可航行。无疑,这是中国古地图绘制史上的一种创新。

行使了南海诸岛领土主权。南海诸岛自古是中国的领土。郑和率庞大船队下西洋时,经南海诸岛,出使西洋各国。宣德五年(1430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的航海图,将南海诸岛列入中国版图。在《郑和航海图》上,明确标绘了“石星石塘”、“石塘”和“万生石塘屿”等名称及相对位置,即为今中沙、西沙和南沙群岛。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中国政府为纪念郑和船队下西洋时在南海诸岛的活动,命名西沙群岛西侧的岛群为永乐群岛,东侧的岛群为宣德群岛;郑和及其随员以及与之相关的施晋卿、梁道明、杨信等名字,也出现在南海一些岛礁沙洲的名字中,如郑和群礁、尹庆群礁、费信岛、马欢岛、晋卿岛、道明群礁、杨信沙洲等。1983年4月,中国政府公布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保留了这些与郑和船队相关的名字。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