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历史事件 > 什么是“婚姻政策”?

什么是“婚姻政策”?

2023-10-08 15:37

“和亲”,又称“和番”,是指中国古代皇帝将自己的女儿或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许配给边疆少数民族或诸侯国的首领,以示与边民之间的友谊。 2个国家。他们的政策之一是有明确目的的政治联姻。值得注意的是,“和勤”一词的适用主体和范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指中原王朝政权自称中国汉人,将公主嫁给其属国的联姻行为。我国的婚姻政策是从汉朝建立者刘邦开始的。此后,这一政策开始成为一项外交政策。本文将以唐朝这一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切入点,详细探讨作为古代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沟通媒介的“和平政策” 。

  1。婚姻政策内涵概览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和政权的关系总体上是和平友好的。但当地的纠纷也时有发生。民族关系处理得当与否,关系到中原王朝。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寻求稳定边疆的办法就成为历代统治者都非常关心的事情。

  “和”字最早见于先秦典籍。 《礼记》记载“礼积民和”,可以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据《礼记·地官》“五家互相包容,和睦相处;有罪就有恶,然后和睦相处”。可见,“和”字还可指邻里关系和睦; 《荀子》中写到“父子兄弟同听,则皆和”,指的是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和睦。可见,在古代早期,“和”字广泛用于人与人、邻里、家庭之间,表示善意、友谊。

  虽然“和”字在先秦时期被广泛使用,但它与婚姻无关。到了汉代,婚姻就被纳入“和”字之中。刘靖的“匈奴单于公主夫人”是汉高祖刘邦的养子。汉代“逢春计”后,婚姻开始有了婚姻的意义,并被后世所继承。成为中原王朝处理与边疆当局关系的重要媒介。

  2。婚姻政策的根源

  任何政策都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和平亲政政策也不例外。和谐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每个朝代的统治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学习前朝稳定边疆的政策。

  1。父系血统

  平定政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中国政权与狄戎等周边少数民族的政治联姻。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的和谐观念源于中国古代社会根深蒂固的宗法血缘观念。中国古代建立了家国一体的社会。家庭是古代社会的核心,血缘关系是组成家庭的基础,婚姻是血缘关系。结论的依据。可以说,婚姻政策是宗法亲属制度的延续,是拉拢异族的外在存在形式。

  先秦时期部落首领为了保护自身利益,通常会选择联姻来建立部落联盟。例如,《史记》记载“鬼王有美女,进纣”,讲述了商纣王娶方国鬼王女儿的故事。又如,周幽王娶了沉容的女儿为王后,并立王后的儿子宜臼为太子。这些典故都表明,先秦时期中原政权与边疆民族的通婚是婚姻政策的起源。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中原地区与戎狄等少数民族的通婚活动更加活跃。例如,公元前635年,周襄王娶了一位氐族姑娘。据史料记载,晋献公五年,“骊戎男女‘骊姬,归来’”,是指晋献公娶了骊蓉之女骊姬,秦穆公娶了骊姬。晋襄公之女、齐桓公娶郑女、楚昭王娶齐女等等,这样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婚姻在春秋时期不胜枚举。 .

  2。帝王以德治国的理念

  古代的和婚政策是在德治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德治观念是和婚姻政策诞生的政治基础。古代帝王治理国家时,常常提倡和采用“仁”、“以德治国”的思想,大多遵循《尚书》中提到的“修德,温良恭俭让”的理念。对于边疆少数民族来说。

  例如汉武帝时期,他“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确定为后世治国理论的基石。董仲舒在阐释儒家道德治理理念时,谈到皇帝要“爱诸夷”,这也为历代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参考依据。那么,统治者该如何施行仁政,对待外夷呢?唐朝的统治者给出了答案。例如,高祖李渊就认为:“欲平夷,不如与夷和”。唐中宗强调和平婚姻是“柔远之图”。唐玄宗说“良交则良姻,温良则温之道”。这说明统治者对婚姻有着深刻的认识,婚姻是王朝道德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3。周边政权的发展壮大

  以上这些都是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讲和的内部原因。推动和平政策发展的外部因素与周边民族的发展壮大不无关系。以唐朝为例。唐代周边民族众多,有北方的突厥、回鹘等部落,东北的契丹、高丽等民族,西北的党项、羌族等。随着实力的增强,这些族群会对唐朝的兴亡导致归属和依附策略的制定。俗话说“弱者从,强者不从”。由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唐朝不得不学习前朝的经验,采取和亲政策。

  3。婚姻的内容(以唐朝为例)

  两国联姻除了政治互动外,还包括册封、朝贡等文化、经济交流。由于婚姻涉及政治权力,双方对婚姻都十分重视,正式礼仪也相当隆重。唐朝与周边民族的联姻中,公主大多嫁到西藏以外的地方。由于中原的农耕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由于文化差异,公主的婚礼也充满了礼仪习俗的争议。

  1。求婚还是求婚

  唐代的婚姻有两种形式。一是边民主动向唐朝求婚。例如,公元635年,西突厥可汗亲自“请亲”。少数民族求婚时,礼仪必须周全。求婚者往往会带来丰厚的聘礼,以表达自己的诚意。据史料记载,公元724年,唐玄宗以“客轻,礼数不够”为由,拒绝了后突厥皮贾汗派往唐朝求婚的使者。另一种是唐朝皇帝直接下旨赐婚。据《全唐书》记载,唐玄宗因李死而降唐。他毫不犹豫,“属贤王,慕其义,赐姻缘”。

  2。册封公主

  作为具体的执行者,唐朝的公主们是婚姻政策的关键人物。唐朝与少数民族签订婚约后,首要任务就是挑选合适的姻亲。在唐代,选择公主出嫁的原则一般是根据盟约关系和皇室关系的重要程度,按照离皇帝远到近的顺序,即优先选择宗室的女儿,亲戚的女儿,最后是皇帝的亲生女儿,是最高贵的。选择了女儿和亲戚后,统治者就会册封她,封她为“公主”,并让她嫁给皇帝的女儿。

  3。筹备婚礼

  册封仪式完成后,礼部就开始筹备公主的婚礼。由于公主们作为皇帝的女儿远嫁国外,大多“无望回国”,唐朝想要弥补对她们的情感伤害。为了表达自己的恩情,展示中原强大的经济实力,公主们都会得到极其丰厚的嫁妆和许多散人。 《西藏王统记》据记载,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下嫁吐蕃时的嫁妆有:《三百零六经史书》、《玉鞍翼金鞍》、《温锦丝一辈子》等等

  4。欢迎礼仪

  唐朝的公主远嫁时,一般都是丈夫亲自前来迎接。比如玄宗时期,契丹首领李虎火亲自到长安城迎娶永乐公主。唐太宗时期,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亲赴江源”,即驻扎边境迎娶文成公主。其他人则派使者迎接。例如,公元821年,回纥汗派宰相、公主等使者到唐朝迎娶公主。

  5。婚后生活

  公主进入西藏后,在生活、礼仪习俗等方面都必须遵守藏族习俗。她还必须接受少数民族继婚的习俗,即父亲和兄弟去世后,儿子可以娶继母,弟弟可以娶丧偶的嫂子。有的出嫁的公主甚至已经第三次、第四次结婚了。在治理方面,据《资治通鉴》记载,“突厥风俗,令和敦预知兵策”。公主远嫁异国后,有权参与少数民族的政治、军事事务,并可以决定继承权,甚至子女的继承权。是为了调和汉藏之间的矛盾。

  4。婚姻政策的影响

  唐朝处理民族关系所采取的婚姻政策,对唐朝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唐朝的平定政策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的政治联系,平定政策减少了战争次数,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笼络了少数民族政权,稳定了唐朝的统治。

  经济上,促进了双方经贸发展,带动了边境地区特产向内陆出口,双方商贸往来密切。例如,《资治通鉴》包含“外国人停留的时间很长,或者四十多年”。娶妻,置地买房,质押利利。”此外,婚姻也带动了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繁荣;文化上,正如白居易《与元九书》诗中所言:“文章结合,构成当代作品”。 ,和诗歌结合起来形成当代作品。 “诗歌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婚姻为唐代诗歌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素材。唐代涌现了大量有关婚姻、婚姻的诗歌,丰富了唐代文学。

  5。总结

  综上所述,尽管婚姻政策是建立在女性完全丧失婚姻自主权的幸运婚姻或不幸婚姻的基础上,但从其影响来看,仍然不能否认婚姻政策有其独特的特点并发挥着作用。在民族关系中。对于增强民族感情,增强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国家和平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具有重要作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坚实的基础。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