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历史事件 > 清朝为何设立文学监狱?

清朝为何设立文学监狱?

2023-09-29 17:47

虽然历代都有文学监狱,但以明清时期最为有名。据说,明清时期的所谓“文学监狱”牵连甚广,陪葬者往往达数万人。那么,清朝为何要设立文字狱呢? 《文学监狱》讲了哪些故事?

一方面,清朝统治者开设课程招收士人,笼络汉族士人,软化他们的反清意识;他们一方面利用“文学监狱”打击、镇压反清意识强烈的知识分子,打击不同利益的政治异见人士。文学监狱的受害者大多是学生、学者、官员、教师和官员。

文学监狱是封建时代的思想犯罪。因为作者文章中的某些词语或句子,或者因为整个话题触犯了统治者的政治禁忌,作者甚至读者被定罪,或者统治者利用文章中似是而非的词语强行将其解释为违反他们的政治禁忌。禁忌。并指控作者犯罪。以这种方式制造的案件被称为文字狱。

文字狱古已有之,但清初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百多年来数量最多、最严重、最残酷的。因不公正监禁而被斩首、没收房屋、流放军队、强迫劳动等大大小小的案件数百起。成为奴隶的人不计其数。

据说有一位学者赋诗云:“清风不识字,何苦翻书?”被认为是讽刺满族贵族文明程度低下,丢了脑袋。但文字狱的大规模创立是在康熙年间,主要有两个案例。

一是庄廷钦的《明史案》。庄廷钦是浙江省贵安县的一个富翁。他花钱买了一本明代学者写的未出版的手稿《列朝诸臣传》,里面写的是明朝的历史。他找了几个人帮他稍加修改,加上了崇祯朝的事迹,改名为《明史》,并刻印而成。书中有些话是根据明朝的语气来的,比如把明朝官员向清朝投降称为“叛乱”,直接直呼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名字。

庄廷钦死后,有人举报此事,被康熙皇帝指定为最大的反案。庄廷钦的尸体被从棺材中拖出并被斩首,他的儿子被杀害,他的家被抄家。书籍被雕刻、印刷、购买和收集。读书者斩首,流放者逐出军;一些官员因处理不善被撤职和处决,总共夺去了70多人的生命。

可见,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惜设置文学监狱,压制那些不利于自己统治的思想和言论。虽然这种手段太过残忍,但却成为了封建君主常用的伎俩!


后来,安徽桐城有一位名叫戴名时的学者,编了一本书,名叫《南山集》。这部文集详细记录了南明永历帝抗清斗争的历史。这又触犯了清朝的禁忌。戴名时考进士,任翰林院编修。他被揭发,被判定为“叛逆不道德”,被凌迟处决(将受害人的尸体切成小块,让他 痛苦万分而死),其祖父、父亲、子孙、兄弟、叔侄,凡十六岁以上皆被斩首,妇女则送给满族英雄为奴,受牵连者达三百余人。这是第二种情况。

康熙帝死后,继位的雍正帝和康熙帝一样残暴。他疑心重重,对待文字狱的手段更是严肃。江西考官查思廷问的问题是《为民志》,这是《诗经》中的一首诗。上一句是“邦吉(ji)千里”,意思是人们生活在千里之外的土地上。 。但有人报道说,提问者别有用心,说:“惟”是去头的雍字,“直”是去头的正字。这句话暗示雍正的头是要被杀的。

雍正大怒,说:你要我的头,我就先砍了你的头!查思廷入狱病死,儿子被杀,弟弟被流放军中。

雍正朝最有名的文字狱就是吕留良、曾敬案。吕留良,浙江学者。他有诗两首:“清风虽柔难吹我,明月不照人”。表达了不屈从清朝、怀念明朝的感情。参加反清,失败后回乡任教。清朝强迫他出仕,他坚决不肯,出家为僧。他的作品充满了反清思想,但没有流传开来,因此没有引起清廷的重视。

吕留良去世后,湖南的曾静看到了他的文章,非常喜欢。她派人到浙江打听他的其他手稿,并联系上了吕留良的两个学生。几人随后讨论了推翻清朝的大事。他们认为最好找一个有兵权的汉族将军来领导叛乱,这样他们就能成就大事。

当时掌管陕西、甘肃的清朝将领岳钟琪,据说是宋朝抗金英雄岳飞的后裔。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岳钟琪身上。曾敬派他的学生张熙找到岳钟琪,劝他向祖先学习,驱逐金人的后裔清人。岳钟琪是一位忠诚的清廷官员。他佯装同意叛乱计划,诱骗张郃透露所有人员和计划,然后通知雍正。

曾静等涉案人员被捕,曾静供认是路六。 梁氏著作引发的阴谋。雍正大怒,认为此前的许多重大“叛乱”案件都是吕留良的“毒思想”造成的。他下令将吕留良的尸体从坟墓中挖出来,切成碎片。棺材也被砍成了碎片。吕留良的后裔 戴和他的学生全部被处决。只有曾静没有被杀。

雍正将曾敬所写的供词填上“圣​​喻”(皇帝的指示),印成书,名为《大义觉迷录》,分发到全国各地,供大家仔细阅读。他想以此作为“反面教材”,让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反清是有罪的。他的手段比康熙皇帝还要好。

清朝设立文学监狱的举动虽然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阶级统治,但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文字狱的弊端太大了。不仅造成了无数无辜者的死亡,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场大灾难,可谓千古浩劫!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