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休闲娱乐 > 为什么中国不能使用“莎剧套路”?文化跟不上

为什么中国不能使用“莎剧套路”?文化跟不上

2023-10-03 03:24

《甘道夫》和《万磁王》演员伊恩·麦凯伦

  并不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与中国文化不相容,而是中国电影正在快速变化,还没有建立根植于历史和民间的强大文化价值观。文化基础跟不上耀眼的科技、美丽的面孔、商业算计,更不能跟上。没有引起观众的共鸣。

  上海电影节开幕前一天下午,一位外国老头——英国演员伊恩·麦克莱恩坐在有“相亲角”之称的人民公园。他手里拿着的纸上写着:“5英尺11英寸,77岁,毕业于剑桥,在伦敦拥有房子。”有网友笑称,他完全掌握了中国相亲文化的精髓。然而,他举起的另一张纸却深刻得多:“爱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用心体会的。”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仲夏夜之梦》。

  伊恩·麦克莱恩来参加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上,他戴着耀眼的红领巾,朗诵了《皆大欢 喜》选段。很多中国人认识麦克莱恩是因为他在电影《魔戒》中扮演了不朽的“甘道夫”,以及在《X战警》中扮演了“万磁王”。这些都是他在21世纪的角色,而他人生巅峰的时期其实是在20世纪——他主演了《理查二世》《理查三世》《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莎士比亚名剧,加入了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并因演出而受到认可。他对戏剧的杰出贡献。被女王封为爵士。

  今年恰逢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上海国际电影节联合英国电影学院、英国文化协会举办“莎士比亚电影史”纪念展,并特别安排放映伊恩·麦克莱恩《理查三世》主演的电影。本次展览的艺术总监尼克·马尔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观众对莎士比亚作品解读的热烈反响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当然,除了伊恩·麦凯伦作为文化偶像带来的热烈效应外,莎士比亚戏剧本身以及被电影重塑后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才是吸引中国观众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最熟悉的莎士比亚戏剧是《哈姆雷特》。 19世纪末,严复译的《天演论》中曾提及。 1958年,孙道临、邱跃峰为英国电影《王子复仇记》配音,在内地最为广为人知。拍国际商业大片的中国“第五代”导演也爱宫斗悲剧——比如冯小刚的电影《夜宴》;胡雪华的电影《喜马拉雅王子》也使用了《哈姆雷特》,但都不算成功。 ;后来,电影《铜雀台》被评价为“忍住力气告诉你,你姓‘沙’”,让人感觉怪怪的;就连莎士比亚气息浓厚的《赵氏孤儿》,也没有获得多少好评。

  这并不是因为莎士比亚与中国文化格格不入,而是因为中国电影日新月异,还没有建立根植于历史和民间的强大文化价值观。文化基础跟不上耀眼的科技、美丽的面孔、商业算计。更不用说引起观众的共鸣了。

  套路虽然显而易见,但也不是万能的。比如,用华而不实的中国元素和符号混搭国际流行的功夫动作,是很多华语电影的套路。又是用老少穷来表现病态人物出世的另一种方式。然而,即使莎士比亚的某些台词说得高深莫测,也无法挽救整体的空洞。

  说起套路,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上,主持人像往常一样让伊恩·麦克莱恩学几句上海话。结果,他被老爷子果断拒绝了。确实,这太常规了。还记得今年3月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来北京宣传时,主持人强迫他说“我爱中国”吗?这种“套路”虽然无伤大雅,但观众确实会觉得无聊。希望麦克莱恩的拒绝能给那些自找麻烦的组织者多一点记忆。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