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心理情感 > 日常消费中的心理学,学会了不做“大冤种”!

日常消费中的心理学,学会了不做“大冤种”!

2023-09-27 23:34

我是懂情感知识小编妳是我的阳光,许多朋友给我们发了信息询问日常消费中的心理学,学会了不做“大冤种”!,今天心洞将为大家来详细介绍下,原创内容如下:

315消费者权益日有没有看到什么你熟悉的商品

被挂在黑名单里呢?

你是否想过你所选择的产品你真的需要吗?

你是否因为广告而选择一个商品

你是否因为“网红带货”而盲目下单?

你是不是也经历过“免费午餐”?

答案应该或多或少并不让你十分满意,其实这并不是说你不是理智的消费者,只是商家在推销产品时使用了诸多的心理学原理、效应来“蒙住你的双眼”。

1、从众心理

最简单也最容易陷入的地方。大家都买了,你跟着买肯定没有错。特别是在某些购物节期间,有些人纯粹只是看到别人在“买买买”,跟风购买了原本不需要的东西。

本文内容来自心洞情感网(https://www.ainchannmyay.com/)整理加原创,会不断更新,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下我们,下一期重点为大家推荐的重点话题是:比老坛酸菜更恶心的一幕出现了:商家的诡计究竟有多可恨!,下面我们来继续深入介绍本期话题。

2、稀缺心理

当获取某一物品的机会越少时,想要的人就会越多。这在消费心理学中,被称为“稀缺效应”。

3、互惠心理,打破受众防兜售的心理防线

社会心理学认为,当别人对我们好时,我们也会对他们好,这就是互惠心理。在多数情况下,几乎没有人会拒绝他人善意的举动。当我们接受试用之后,我们就会因为负债感,无意识对卖家的兜售多一点耐心。

为什么“我们爱免费的午餐”?因为我们穷吗?当然不是。

曾有研究者对300名低收入者与300名高收入者从超市采购的商品统计后发现,低收入者并非只挑选便宜的商品,也会选择需要的,其中包括很多高质高价的实用性商品;而高收入者所采购的商品也并非想象中那样高端,虽然多了不少高档商品,但其中也包括很多打折和免费赠送的商品。这个实验可以得知,其实人们都喜欢免费的东西。

作为消费者,我们可以避免以下消费陷阱。

一、不加判断地相信广告。那些广告都是有财力的大企业用了很多心理学的方法调查和设计出来的,完全从商家角度出发,不能代表消费者权益。

二、不仔细辨别山寨的假冒伪劣商品。从产品名称到包装,很多山寨产品模仿得惟妙惟肖。消费者稍不注意,就信以为真了。这里利用的是消费者对品牌产品的信任心理。

三、有眼要识套路。小到送米面粮油,大到年化远超存款利率的理财收益,都是利用消费者“占便宜”的心理。占小便宜,可能就吃大亏了。

建议广大消费者们,有空观看一下315消费者权益日主题的一些宣传视频和漫画,朴素、接地气、防套路,理性消费,从我做起。

通过懂情感知识小编妳是我的阳光的介绍,相信大家对日常消费中的心理学,学会了不做“大冤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心洞小编将不断更新,喜欢我们记得收藏起来,顺便分享下。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